海洋環境的安全監控將會影響人們的生活
同去年夏天的大連灣中石油“7.16”油管爆炸泄漏案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一樣,今年又一家石油巨頭中海油渤海油田漏油事件的曝光在這個悶熱的夏天再次成為了人們議論的熱點。與“7.16中石油事件”爆發后就被媒體曝光并推上了輿論的前沿不同,中海油事件的曝光卻來自于網友的一條微博, 而直到在此消息披露半個月后中海油和國家海洋局內部人士才對這一事件予以了證實。中海油對待此事件極其懈怠的態度引起了民眾的不滿,頓時指責聲一浪高過一 浪。隨后中海油又被媒體披露,除此事件之外曾屢次發生漏油事件但都并未對民眾公開。這則消息的曝出,頓時大眾一片嘩然,許多沿海城市的居民開始擔心環境的安全是否能夠得到保障。中海油也陷入了更深的公關危機當中。
從整個事件來看,中海油從受到民眾指責到如今陷入巨大的信任 危機,除去自身對于整個事件由始至終的隱瞞不報之外,就是其沉默不語的應對態度激怒了廣大民眾。就從應對公關危機出現時的表現來看,這絕對不應該是一個國 際性的大公司所應有的表現。而中海油作為國內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海上石油開采公司被曝出漏油事件頻頻發生,其在開采過程中的安全監控保護措施是否完善讓人 生疑。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能源消費,特別是石油消費增長逐 年加快,國內原油產量多年來增長緩慢,而消費量快速攀升。解決我國的石油安全問題,盡快建立國家石油安全體系,已成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的一項重要工 作。但隨著陸上石油資源減少,我國對海洋石油資源的探查、開采近年來不斷地加快,隨之而來的是對海洋環境污染的事件不斷增多。由于技術所限,目前我國的海 上石油開采基本都是處于近海區域,假設出現大規模的原油泄露,那么對于海洋環境、沿海城市居民的健康將造成很大的威脅。這也就是不難理解“中海油事件”爆 發后民眾的反應如此的激烈了。
2010年7月16日中石油位于大連新港碼頭的油庫發生爆炸,造成了大量原油流入大海。被污染的這片海域 不僅造成了大量魚蝦的死亡,由于石油的污染也使得長久以來生活在海邊靠著捕魚賣魚為生的漁民失去了經濟來源。平時熙熙攘攘的著名的泊石灣風景區即使在事件 發生后的很長時間還是一片寂靜凄涼。當然這些我們所看到的都是最直觀的感受。而作為移動污染源治理領域的知名專家、中國環境科學院移動源污染控制研究室主 任鮑曉峰研究員,就大連原油管道爆炸泄漏導致海洋污染事件,在接受《中國經營報》專訪時曾這樣表示:“無論是海上石油開采,還是海上石油運輸;無論是一滴 水,還是一滴油,只要它墜入海洋,任何人,任何工具,任何手段,想要把它再次揀拾起來,將無比艱巨且痛苦。”由此看來,石油企業們對海上石油作業的安全監 控必須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正是基于此,對于海上作業的石油企業來講要減少甚至是杜絕此類漏油、爆炸等事件的發生就必須要建立一個長效的 完善的安全監控體系,以保障能夠從源頭掐斷危險因素。由于海上作業的特殊性,所以其建立的安全保衛系統必須要具備安全性、有效性、監控能力強、檢測率高、 誤報率低的特點,以保證發現可疑狀況能夠及時反應,制止事態的發生或減緩事態的發展以將損失降到最小。除了在技術上的保障、完善的安全監控體系(包括視頻監 控體系)的建立之外,更重要的是企業從最高層的領導到基層領導,最后再到哪怕是一個操作工都必須對“安全”這一概念在思想上保持高度警惕與重視。只有人與 技術做到高度融合才能夠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安全監控體系,才能將這套體系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才能夠保障海上石油作業的最大安全,才能減少或者杜絕如中石油、 中海油類似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