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南京《金陵晚報》用一整版篇幅刊登了揚子物流公司汽車駕駛員、共產黨員王玉軍的事跡,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王玉軍究竟做了什么,讓人們對他肅然起敬呢?
壯士一諾23載
今年大年初二,本應是個歡樂祥和的喜慶日子。南京市六合區馬集鎮年過七旬的吳增福夫婦,卻亦喜亦悲地等待著什么。中午時辰,老人家門前響起了熟悉的汽車喇叭聲,他倆快步出門,迎著車走了過去。
“爸、媽,我來給你們二老拜年了!”車里走出一個提著大包小包的中年男子。 他正是老人家23年前犧牲的兒子吳建林的戰友王玉軍,揚子物流公司汽車運輸分公司的駕駛員。今年48歲的王玉軍中等個頭,笑容憨厚。23年了,每年這一天,只要沒有出車任務,王玉軍都堅持去看望吳增福老兩口,風雨無阻。平時,一有空閑,他也常去看望兩位老人。老人家無論大事小情,他都全力照料,默默地擔起了“兒子”的責任。
時光倒流到1982年,19歲的王玉軍光榮入伍,與他一起入伍的還有老鄉吳建林。1986年底,王玉軍和吳建林所在的部隊被派往老山前線。戰前,王玉軍與吳建林和戰友們相互約定:如果誰在戰場上“光榮”了,大家一定要把對方父母當做自己的父母,替犧牲的戰友盡孝道。
一句承諾,王玉軍牢記在心。1987年底,吳建林在鎮守22號高地時壯烈犧牲,年僅22歲。在送別戰友的時候,王玉軍含著眼淚在心里默默地說:“建林,你放心走吧,我一定會把你的父母當做自己的父母。只要我活著,就一定要孝敬他們二老!”
1988年夏天,王玉軍退伍后,被分配到揚子石化運輸公司汽車隊當了一名駕駛員。次年春節,王玉軍帶著禮物拜訪了吳建林烈士的父母。打那以后,只要沒有出車任務,王玉軍就經常登門看望二位老人。成家后,王玉軍又帶著愛人和孩子常去幫助老人做家務。23年來,王玉軍堅持照顧烈士父母,除了戰友和家人知道外,單位的領導和同事都一無所知。直到2010年“八一”建軍節,因記者跟隨民政部門到吳建林烈士家慰問,才得知王玉軍與戰友23年來對烈士親人的關心和照顧。
為了表彰王玉軍23年如一日信守承諾,無私照顧烈士父母的先進事跡,2010年,揚子石化物流公司特別授予他“道德風尚獎”光榮稱號。今年,又被列入“江蘇省道德模范”候選人。
誠信鑄就品德
王玉軍為烈士父母20多年的真情付出,得到社會和群眾的高度評價。同時,他20多年愛崗敬業的表現,也令人感動,催人奮進。
王玉軍每天負責往合肥機場運送航空煤油。航空煤油屬于重大危險品,運輸要求極為嚴格。除了足量裝車外,航空煤油出廠封罐時,要在相關部門的監督下打上鉛封。運輸途中,出于安全考慮,汽車不能停靠服務區。所以,平時送貨,王玉軍都自備干糧。2010年春運期間,合肥機場航空煤油告急。大年初一,為解客戶燃眉之急,王玉軍頂著漫天飛雪,一早就趕到車隊。南京到合肥,原本3個多小時的路程,因積雪太厚,高速公路封路,車來回就開了10多個小時。類似的情況,他常常遇到。對此,他沒有抱怨,而是把完成任務作為履行“每一滴油都是承諾”的具體行動。
開車二十多年,王玉軍沒有發生過一起責任性交通事故。單位領導和同事對王玉軍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非常贊賞。自1989年到揚子石化以來,王玉軍已經安全行駛129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16圈。他運輸的塑料、PTA、航煤產品達21.5萬噸,如果用4噸的解放牌卡車計算,可以裝5萬多輛。由于技術嫻熟,車輛保養得好,他還多次拿到節油獎。
大愛無疆
在同事眼里,王玉軍是一個助人為樂,辦事實在的厚道人。王玉軍的妻子沒有工作,上有老、下有小,家庭條件非常一般。即使這樣,只要知道誰家有困難,王玉軍總是熱情相助。
1996年,同事家屬在六合發生一起交通事故,引發炭疽病,持續發高燒、痙攣、出血,胸、頸出現腫脹,住進了江北人民醫院。由于這種病極具傳染性,領導安排身為班長的王玉軍到醫院幫助照顧。王玉軍與這家親戚一起,每天將病人抬到高壓氧艙治療。有人問他害不害怕傳染?王玉軍坦然地說:“在戰場上我什么沒見過,這點事情算得了什么?”
20多年來,王玉軍一直在駕駛員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獲得過“優秀共產黨員”、“安全工作者”、“崗位能手”和“先進生產者”等榮譽。
“人無信不立,事不預不成”。王玉軍在自己近50年的人生旅程中,書寫了一個個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故事,在記憶的回音壁上鐫刻下催人奮進的誠信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