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油價為何“按兵不動”?
國際油價近來持續下跌,截至6月17日收盤,紐約市場7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93.01美元,全周跌幅高達6.32%,創下四個月來新低點。值得注意的是,與4月7日的108.8美元相比(該節點也是國內成品油最近一次漲價時間),截止到上周末,紐約油價已下跌14.52%。
按照發改委成品油價格調整辦法,當國際三地油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變化率達到4%時,國內成品油價格就可以調整。于是許多消費者質疑,紐約油價已下跌14.52%,為何國內油價仍然不下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目前我國成品油價格盯的是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的原油均價,而沒有將傳統意義上代表“國際油價”的紐約原油列入。正如本報之前所報道的,目前倫敦北海布倫特原油期價大大高于紐約油價,甚至在上周二創下了每桶22.79美元的價差最高記錄。雖然8月布倫特原油期價重挫6.34美元,縮小了與紐約市場的價差,但兩者仍有較大價差。
截至昨日截稿,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為每桶113.21美元,而息旺能源提供的6月16日三地原油加權均價變化率為0.23%,距離-4%相差甚遠。卓創資訊分析師張斌估算,若三地原油均價維持在110美元/桶左右的價格,那么三地變化率沒有突破±4%的可能,基本處于+4與-4的中間平衡位置。因此,盡管紐約油價持續下跌,但與以三地原油價格為標的的國內成品油無關,調價窗口只得進入“休眠期”。
網友質疑“±4%”的數字游戲
按上文所述的“規定”,近期無法下調成品油價似乎情有可原,但細心的網友算了一筆賬,卻發現成品油定價機制有玩數字游戲之嫌。
東方網6月20日消息:據今天出版的《城市導報》報道,“調價機制本來就有問題,甚至是對公眾智商的挑釁!假設國際油價從80美元漲到83美元時,基本到達4%,但當由83美元降到80美元的時候,根本就不到4%。那么再漲價的時候,是不是應該以83美元為基準?否則,由8083,8380,8083,幾個來回,國際油價最終還是80美元的時候,國內油價恐怕已經飛漲了!”網友chufeng2008s發帖質疑。
對此,中宇資訊分析師王金濤認為,定價機制本身存在問題,導致國際油價從高位下跌時,需要更大的下跌幅度。例如當國際油價從每桶80美元漲到100美元的時候,22個工作日移動變化率達到了4%,但當國際油價再從100美元的高位下跌后,需要下跌的更多才能達到-4%的標準,客觀上導致國內油價下調“漲快跌慢”。
定價權下放傳聞引發“抗議”
近日,一則成品油定價權將由發改委下放給三大石油公司的消息在社會各界引發爭論。原因是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副司長連啟華在“2011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通氣會上表示,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完善可能在年內推出。由此,有市場分析認為,成品油調價間隔將從目前的一個月縮短至10天,并有可能將成品油定價權下放給三大石油巨頭。
然而,各方反應似乎對這則消息呈現了一邊倒的態度,即“不敢相信”和“不能接受”。“關于定價權下放的說法可能是個誤讀”,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教授表示,成品油定價權一旦下放給國有石油企業,就意味著成品油定價真正走向了市場化,但目前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他指出,所謂“定價權下放”更好的表述是將成品油價格變成一種自動調節的機制,即設定一些調價條件,一旦條件滿足則調價自動進行。
從國際市場來看,市場化的國家油價都是由企業自主定價。但市場普遍不放心的是,在目前國內市場基本被兩大石油公司壟斷的情況下,輕易下放定價權可能會導致“快漲慢跌”情況更趨嚴重。大宗商品分析師韓景媛認為,如果把成品油定價真正推向市場,與市場供需情況相吻合,就必然要引進外資油企,鼓勵民營油企,形成市場競爭機制;另外,進出口權也應相應放開,讓企業參與競爭,這樣才能使成品油價格機制實現真正的市場化。
對于石油公司是否能接下這個“燙手山芋”,市場人士也并不看好。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認為,目前至少還有發改委“擋著”,一旦自主定價后,這些石油公司將直面“公眾”,因此可以判斷石油公司自主定價的意愿也不會強烈。本報記者李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