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場
國內最大的風電場管理及運營商――龍源電力(00916.HK)總經理謝長軍昨日在海上風電論壇上,毫不客氣地提出了目前國內風機企業存在的問題。在國內陸上風機進入穩步前進階段、海上風機迎來新的發展契機之時,謝長軍及眾多風電場運營方卻希望風機制造商“小步慢走”,高度重視質量。
2010年,我國除臺灣地區之外,新增風機裝機容量1893萬千瓦,保持全球新增裝機容量首位。同時,中國累計風電裝機容量為4473萬千瓦,超過美國躍居全球第一。內蒙古地區以累計裝機1386萬千瓦的成績領跑中國風電產業,緊隨其后的是甘肅、河北和遼寧等地。
中國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易躍春表示,海上風機的真正大規模啟動在2010年。2007年裝了1臺海上風機,2009年就有一批風機下水,目前國內已運行的海上風機機組有54臺,來自8個廠家。
謝長軍表示,龍源電力估計每年將新增裝機容量200萬千瓦,而海上風電方面,每年將新增裝機容量估計在20萬千瓦。未來,中國2015年將有500萬千瓦的海上風機裝機容量,這個速度在他看來是合適的。
而對于中國海上風機面臨的問題,風電場業主們也提出了不少意見。謝長軍直率地表達了對個別風機企業的不滿,“我們在江蘇,用16臺來自不同廠家的風電機組做海上風電的實驗,除了一臺風機調試不出之外,其余的都正常運轉。但是,有些風機雖然兆瓦數達到了2.5兆瓦~3兆瓦(在風機中屬于大型機組),但是半年內都調試不出。”
謝長軍還稱,“海上風機的安裝比陸上風機要復雜得多。今年上半年,華銳風電一臺機組出現了齒輪箱的問題,華銳風電也很快表示要換一下。但相比陸上風機的零部件更換,海上風機的投入更大。”
中國大唐集團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孟令賓也指出,海上風電對設備的要求更嚴格,“即便是小的故障也要盡量避免。海上風電如果在風速6米~7米/秒,作業就顯得相當困難。”
對于風電場業主們的一系列批評和建議,風機生產商也認為,目前來看,應該對海上風電保持“小步慢走”的目標,確實要重視質量和研發技術。
上海電氣一位高層指出,在這幾年風電行業的高速發展中,中國風電生產商有了很大進步,其中一個特點就體現在風機價格有明顯下降,當然與國外風機產品,也有一定差距。“海上風電的條件更復雜,因而正如有些風電場業主所說,有些部件一換就是幾個月。此外,風電技術質量方面,企業確實要有更多的認識,比如要更加重視抗雷擊、防腐蝕等問題。”
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葉杭冶指出,海上風電機組如果是一臺機組有問題,可以找到安裝工具,但若是一批有問題要拆卸的話,那么投入產出比太大了。
發展海上風機目前是明陽風電的四大戰略之一,“這類風機最大的挑戰來自于研發設計。”該公司副總經理張獻忠表示,“我們根據風資源的環境,先要保證自己的產品是抗擊臺風的。歐洲的臺風很少,而中國則必須要面對這樣的考驗。”他稱,“比如去年,臺風‘鯰魚’在福建登陸的時候,有些公司的風機就不行了。”
(責任編輯:李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