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是掌控氣源、背景頗深的大型國企,另一方是手持城市管道燃氣特許經營權的地方民企。去年底開始,源于搶奪5戶大型工業用戶的供氣之爭在山西運城永濟市上演。
這場企業間的“暗戰”,國企以“發展戰略”開道,民企堅持“抵御外侵”。 然而,看似平靜的博弈,背后卻暗流涌動。企業的利益紛爭最終“傷”到了民生,當地數千居民用戶與眾多工商業用戶為此苦不堪言。
用戶“氣不順”
“國慶、新年、春節……”作為永濟市城市管道燃氣唯一的特許經營單位,永濟市民生天然氣有限公司(下稱“永濟民生”)給當地居民、工商業用戶的通氣承諾一次次落空,而最終的時間表仍難以敲定。
5月26日,在永濟市惠民小區,許多年逾花甲的老人正圍坐在樓前打牌娛樂,頭頂上方安裝多時的天然氣表箱掛滿了塵土。
惠民小區是當地政府建設的安居工程,共建有5棟樓,安置336戶千余居民,其中經濟適用房300戶,廉租房36戶。
59歲的吳永樂原是某軍工企業職工,企業破產后因生活困難才申請到這套經適房。在吳永樂家中,他手指天然氣入戶管線,向記者訴苦:“住經濟適用房的都是低收入人群,已經夠難了。現在天然氣遲遲不通,使用電或液化氣費用太高,我們還得換灶。”
“不給通氣,就給我們退錢(管道工程安裝費)!”某紡織廠女工閆女士顯然已對永濟民生失去耐心。
記者隨后來到當地最高檔的小區御苑小區,二期項目的458戶居民同樣滿腹意見。在7號樓居民尚先生家中,記者看到臟兮兮的液化氣罐放置在裝飾考究的廚房里,極不協調。
尚先生表示:“做飯不方便還可以對付,但當初安裝好的天然氣洗浴裝置卻用不上,總不能不洗澡吧!”
相比居民而言,工業用戶對通氣的呼聲更為高漲。
永濟市廣海鋁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茂林為記者算了筆賬:“現在每個月用柴油七八十噸,每噸8000多元,保守估計每月得60多萬元。如果用天然氣,至少可以省出三分之一的費用,全年可以節約300萬元左右。”
與廣海鋁業一樣,周邊的華圣、海豐、云海、粟海等鋁加工企業都倍感“受傷”已交納管道工程安裝費,管道就在廠區外,卻無氣可用,只能選擇柴油、重油、電等高成本能源。
氣“堵”何處?
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永濟民生總經理依海學一臉無辜,坦言自己同樣是受害者。
“我快跳樓了!我們這邊早就具備了通氣條件,但負責長輸管線的山西壓縮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山西壓縮")的分輸站一直不和我們對接,氣進不來!”依海學抱怨道。
據悉,永濟民生在2008年取得永濟市管道燃氣特許經營權后,便于次年3月與山西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山西天然氣”)簽訂了天然氣購銷意向書。兩家公司在當月先后動工開建,前者建設永濟市區管網,后者建設運城臨猗永濟長輸干線及永濟分輸站。
“你的氣源在哪里?”山西壓縮董事長張建橋一度質疑當地政府與永濟民生簽訂特許經營權協議的合理性。作為臨猗永濟長輸管線所有權單位,張建橋也不認可之前永濟民生與山西天然氣簽訂的意向書,理由是意向不等同于協議,且意向并非是與山西壓縮所簽。
那么山西天然氣與山西壓縮究竟是何關系?
記者走訪得知,山西天然氣是山西國新能源發展集團(下稱“國新能源”)控股子公司,而山西壓縮是由山西天然氣與山西煤炭運銷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山西煤銷”)合資成立的均股公司,國新能源與山西煤銷均為山西省國資委重點監管企業。山西壓縮成立后,山西天然氣將長輸管網進行了移交。
張建橋稱,當年建設的運城臨猗的管線是歸山西天然氣所有,后移交給山西壓縮,而臨猗永濟風陵渡的管線本來就由山西壓縮投資建設。所以之前永濟民生所簽的購氣意向主體明顯不對,況且永濟民生也從沒派人到山西壓縮商談供氣事宜。
永濟民生卻有不同說法,依海學表示:“我們先后數次找過山西壓縮的項目部、運行部,也按要求提交了新增用戶的開口資料。去年10月份達到通氣條件后,還專門去函,希望通氣點火,對方始終沒有回復。”
企業協調無果的情況下,永濟市政府高度重視,先后于去年11月3日、12月16日兩次給山西壓縮去函,希望早日通氣,但依然沒有取得實質進展。
提及此事,張建橋也很委屈:“我們承擔著氣化運煤通道的重任,都是省重點工程,省重點辦也在催,我們更急!現在還有三處地方要穿越鐵路,前段時間高速公路施工挖壞的管道也需修復,還要請中石油公司通球打壓(管道建設中的一道技術工序),最后驗收通過才能送氣。”
永濟市城市燃氣管理辦公室主任王彥忠堅持認為,“長輸管網在去年底就具備了通氣條件”。他記得,去年10月份,山西壓縮的長線管網就已竣工;12月16日,永濟市的經濟觀摩會還到項目現場參觀,當時項目經理稱“土建、安裝已完成,正在辦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