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化新聞網訊(李海鷹 賈新青 李葵英)同樣是采取礫石充填防砂工藝,見效期卻較以往延長了580天,這個顯著的變化來自于勝利油田孤島采油廠孤島西0斜623井。
探尋孤島西0斜623井的防砂經歷,可謂是一波三折,幾乎每次防砂見效期都不超過六個月,成為典型的“短命井”。2009年2月,孤島廠在其防砂過程中應用“防排沉”一體化工藝,使得見效期大大延長,在連續生產754天后,液量仍保持在27立方米。
“防排沉”一體化是孤島廠獨有的新型防砂工藝,它將傳統的“防砂”工藝融入“排砂”和“沉砂”兩項技術,從而達到“防住骨架砂、排出泥質砂、沉下堵管砂”的防砂最優目標。
孤島油田屬于典型的疏松砂巖油藏,成巖性差,泥質含量高,出砂嚴重。多年來,防砂工藝一直是開發生產的基礎工藝。然而,隨著孤島油田的深度開發,防砂難度也在不斷加大,主要表現為部分防砂井產液量低、液量下降快,近年來,因出砂導致的低液井占到孤島廠低液井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究其原因,一是生產過程中地層砂進入充填礫石層產生互混,使近井地帶滲透率降低;二是由于沉砂空間受限,產液攜帶泥質粉細砂進入防砂管,使得中心管被堵塞,泄流面積減少,導致產液下降甚至砂埋停產。
癥結找到了,對癥下藥是關鍵。孤島廠建立“油井出砂數據庫”,通過現場鉆井取砂、作業井筒取砂、防砂管取砂、聯合站取砂相結合的方式,對孤島油田主力油層Ng1+2-Ng6在目前開發方式下的出砂狀況、粒度中值變化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在充分掌握油井出砂動態變化規律的基礎上,展開礫石充填方式及參數優化研究。
結合近年來“適度防砂”理念的提出,孤島廠打破將地層砂完全“防死”的傳統觀念,將“單一礫石充填”改為“不同粒徑礫石分級充填”,即按照從地層到井筒由細到粗進行充填的方式,使地層細砂可自由通過充填礫石,并隨產液排出井筒,從而達到減少砂礫互混,提高近井地帶導流和排砂能力的目的。
通過對不同粒徑充填礫石進行優化組合,孤島廠設計出3種礫石組合形式:0.3-0.6mm+0.4-0.8mm組合主要應用于地層砂較細的地層,如投產時間較晚的Ng1+2層和現場取砂分析顆粒較細的油井防砂施工;0.4-0.8 mm+0.6-1.0mm組合主要應用于地層砂較粗的地層,如Ng3、Ng4層油井防砂;對于出砂粒徑較大的如Ng5及Ng6層,則直接選用0.6-1.0mm的充填礫石施工。此外,為提高篩管泄油面積,孤島廠在分級充填的基礎上配套應用寬割縫管,以達到進一步減阻利排的目的。
避免泥質粉細砂進入防砂管的方法就是加大沉砂空間,為此,孤島廠對管柱進行了重新設計。首先用人工托砂橋塞代替原套管砂面位置,然后去掉管柱下部絲堵,使防砂管柱完全敞開,并清除油層底界以下套管內砂子做沉砂口袋用。為了得到盡可能大的沉砂空間,技術人員結合作業施工現場統計數據進行參數優化,得出沉砂口袋在7吋套管內大于10m、在5吋半套管內大于17m的設計思路,使得沉砂空間較以往增大了幾十倍。
2009年,孤島廠在36口油井上實施“防排沉”一體化防砂工藝,與以往防砂周期對比,第一個月增液均超過100%,有27口井增液有效期超過120天。目前,孤島廠實施“防排沉”一體化的油井已經達到100余口,高液量維持期均得到有效延長,累計增油15228噸。
“防排沉”一體化防砂工藝在常規井應用大獲成功,但孤島廠并未止步于此,接下來他們還將繼續嘗試在一次防砂多輪次注汽井中應用該工藝,屆時不但能實現稠油的高效穩產,還能增加防砂管柱補償能力,從而大大降低注汽井防砂管柱破壞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