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做客“中經在線訪談”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董秀成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國內成品油價格將呈現“穩中有升”的趨勢,此次發改委上調油價對國內石油消費的過快增長會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原油價格上漲將使我國通脹壓力進一步加大。 點擊進入專題>>>
國家發展改革委自7日零時起上調汽油、柴油價格,這是2011年以來發改委第二次上調成品油零售最高限價,也是自2008年底新的成品油定價新機制實施以來汽油價格上調幅度第二次達到每噸500元及以上。
93號汽油未來價格走勢取決于國際市場
油價調整后,北京地區97號汽油零售價已達每升8.36元,我國成品油零售價格首次進入“8”時代。那么93號汽油將來會不會也突破8?對此,董秀成認為這還要取決于下一步國際石油市場的穩定程度,“無論是93號汽油還是97號汽油,它們之間總是會有一個差價,至于說什么時候它能達到8,或者什么時候達不到,我們很難做出準確的判定。”
在董秀成看來,發改委此次上調油價的幅度之所以相對較小,是因為發改委按照《價格管理辦法》進行調整價格的時候,沒有完全按照價格機制測算公式測算出油價調整尺度,在價格測算值的基礎上做了一些調控,這一做法也是出于各方面因素的考慮,但總體來說這次調價還是比較適度的。
石油價格的“倒掛”需要有一個度
據了解,我國實行的是與國際接軌油價機制,即根據國際油價的變來調整國內油價。近年來,我國石油進口越來越多,如果進口油價上漲了,而國內成品油銷價不相應上漲,那么勢必出現煉廠銷售的成品油價格反而比購進的原油價格便宜的“倒掛現象”。
董秀成表示,實際上目前我國國內的成品油價格與原油價格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政府一方面希望油價有一定適度上升,隨著國際油價變動,這樣可以盡量避免內外差價過大,但同時他們又擔心油價上漲會造成通貨膨脹,所以這里面存在一個很大的矛盾。
董秀成認為油價“倒掛”現象,是說我們國內的成品油和周邊國家成品油之間的差距還是存在的,但是這需要有一個度,如果過大的話,那么石油進口問題就難以得到保障,有些不法分子也會利用這一點從中謀取利益。
成品油價格上漲肯定不利于抑制通貨膨脹
事實上,我國原油的對外依存度較高,據相關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的原油日進口量約為479萬桶,對外依存度高達55%以上。“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將會引起我國的物價水平上升,從而使得我國的通脹壓力進一步加大。”董秀成對記者強調。
他說,隨著原油價格的上漲,下游以石油衍生品為原料的生產企業的成本壓力將會加大。而企業為了緩解成本上升的壓力,將會采取漲價等措施將部分成本轉移給消費者。
另外一方面,董秀成表示,成品油價格上升對CPI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但程度是有限的,它確確實實會產生一種遞推效應,因為目前因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原因而漲價的行業越來越多,現在已經擴大至人們的日常生活領域。
董秀成最后表示,“未來隨著世界經濟的逐漸復蘇,中東局勢的影響,再加上美元的變化以及金融市場炒作等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國際油價還將呈現上揚的趨勢。因此國內成品油的價格也將隨之上漲,即使調整,幅度也將會很小,它與國際油價的走勢有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