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了多年,‘福氣’終于來了!”3月29日,遼河油田燃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郭忠貴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按計劃,今年將有7億立方米天然氣輸入遼河油田。到4月,每天最多用氣量可達350萬立方米,替代燃料油2800噸。”
3月25日,隨著秦―沈天然氣管道盤錦末站出站閥門徐徐開啟,由華北管網轉輸的中亞和我國西部天然氣,開始輸入遼河油田管網,揭開了遼河油田天然氣使用的歷史新篇章。
郭忠貴介紹,隨著遼河油田步入開發中后期,自產天然氣由2005年的9.52億立方米降至2010年的8.15億立方米。在自用氣緊張的情況下,遼河油田仍然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每年將近一半的自產天然氣外輸到周邊城市,滿足民用和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由于沒有足夠氣源,以稠油生產為主的遼河油田,每年熱采消耗100多萬噸原油和渣油,費用消耗高達42億元。
如今,清潔天然氣為具有40年勘探開發歷史的遼河油田注入新活力。它替換出的原油,相當于新建一個百萬噸級油田,不但為遼河油田千萬噸原油持續穩產奠定基礎,而且每年可以減排大量二氧化硫、煙粉塵和二氧化碳。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十二五”乃至以后,遼河油田將實現以天然氣為主導燃料和原油為輔助燃料的清潔生產格局。
此前,遼河油田利用1年多時間已完成天然氣利用工程管網建設。其中,包括10座調壓站和145公里輸氣管網為主的供氣工程,7個采油生產單位的240公里的配氣管網工程,以及采油生產單位202座注汽站、279座注汽鍋爐和4座聯合站18臺加熱爐的站場改造工程三大部分。4月,以稠油生產為主的錦州采油廠和歡喜嶺采油廠等7個單位燃氣鍋爐將相繼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