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市場擔憂地震災害對全球商品消費需求的沖擊,以及各國經濟復蘇前景的不確定性,9日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大幅回落,四月交貨的美輕質原油期貨價格從106.95美元/桶的高位一路回落到96美元/桶,在30日線的位置得到支撐。近期國際上突發事件頻出,地緣政治、外匯市場等因素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原油的供需環境產生了較大的變化。但從總體上看,我們認為,油價的回調幅度難以進一步加大,近期跌勢難具持續性。
一、產油國沖突仍未平息
中東的緊張局勢尚未得以緩解。前期直接推動原油價格上破百元大關的利比亞國內沖突仍在持續。短期來看,盡管沙特提高了產能,但因為沙特原油品質不及利比亞輕質低硫油,導致市場對北海原油、尼日利亞原油的需求增加,將繼續拉大布倫特油和WTI油之間的價差。
此外,由于巴林國內的抗議活動升溫,沙特派兵進駐巴林,引起伊朗不滿,中東地區的不穩定性有增無減。沙特和伊朗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出口國,也是歐佩克最重要的成員國,這兩國原油產量占全球石油產量的15%,其穩定與否對原油價格有重大影響。因此,對利比亞動亂有可能在中東蔓延的擔憂情緒是支持近期油價維持在高位的最主要原因。IEA公布的數據顯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2月石油產量僅微幅下降,因其成員國增產以補充利比亞的產量缺失。但OPEC閑置產能因此降至2008年年末以來最低水平。
中東局勢不穩由來已久,此次是否引發新的“石油危機”,仍值得我們關注。
二、日核危機恐影響深遠
在震災與海嘯對日本東北部工業產生毀滅性打擊之后,核泄露的危機將全球金融市場拖入深淵。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來看,此次核危機的處置并不成功,對福島周邊的工業的影響將曠日持久。
作為核電站的替代,日本短期內對石油和天然氣發電的需求激增,IEA曾估計其日需求將增加20萬桶。據統計,2010年12月日本石油產品的日均需求達到494萬桶(87%以上來自于中東)。同時,日本核危機也導致全球對核電站的安全進行重新評估和評測,3月15日,德國已經臨時關閉了所有上個世紀80年代前的核電站,并且有可能不會再恢復運營,因此發電用成品油的需求也被市場理解成正面的信號。
另外,盡管震災對日本帶來了重大損失,但日本將為重建投入大量資金,短期或能刺激日本經濟增長,抬升能源需求。但正如IEA所說,目前評估地震對全球需求的影響為時尚早,目前的用油急劇緊張當屬短期行為。
三、外匯市場美元表現不佳
穆迪下調了多個國家的主權評級,但美元的表現仍然低迷,短線的反彈在FED利率決議公布后結束,技術走勢不溫不火,將考驗當前的技術支撐位。值得關注的是FED對通脹的表述,但在日本強震帶來的全球市場風險未消除之前,我們更支持FED靜待其變的看法。美元需要等待市場對貨幣從緊市場預期的升溫,美元的低迷也有利于油價企穩。
綜上,國際油價在連續下跌之后有望企穩,投資市場需要從日本重建、中東局勢和原油庫存等消息中尋求指引,短期來看,利多因素集中,94―96美元/桶區間將成為評價油價走向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