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和LPG現貨競買交易為供需實現市場化對接提供有力的保障,是對我國天然氣產品市場化的一次積極探索。
隨著中國對天然氣需求越來越大,中國天然氣市場化的道路,也在逐步摸索并嘗試。
2010年12月17日,上海石油交易所推出液化天然氣(LNG)和液化石油氣(LPG)現貨競買交易,這是國內第一家天然氣市場化的電子交易平臺。
通過現貨競買交易平臺,可對天然氣、液化氣的供需形成市場化對接和有利的保障,有利于促進液化天然氣(LNG)和液化石油氣(LPG)資源的市場配置和調峰需求,是對我國一次性能源市場化的積極探索。
首嘗“螃蟹”
我國原油和天然氣這兩大最重要的能源品種的期、現貨交易品種創新一直舉步維艱。如今中國天然氣市場已進入快速發展期,到2015年中國天然氣需求量將達到2000億立方米,在2008年的基礎上翻一番。
正是源于此,上海石油交易所在2010年末推出液化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現貨競買交易,成為首個吃螃蟹的人。
現貨競買交易是在傳統現貨交易方式基礎上的創新。通過上海石油交易所的電子交易系統,賣方交易商先公布商品信息及賣出底價,買方交易商自主報價競買,在規定的交易時間內以“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原則成交并自動生成電子交易合同。
簡單點說,就是根據某批商品的掛賣總量對買方交易商競買申報進行排序,并按上述原則實時剔除不能配對成交的買方交易商的競買申報。
成交之后,買賣雙方即進入實物交割環節,實物交割率為百分之百,參與交易的都是天然氣、液化氣的生產商、貿易商、消費商等具有相關品種經營資質及擁有相關行業背景的企業。
中國石油規劃總院天然氣市場室專家楊建紅說:“這種新的交易方式推出后,與原有市場一個很大差別是在交易過程中不見實物產品,這種貿易運作的平臺屬于一種紙質的預期交易方式。”
據悉,初期參與天然氣市場交易的買賣方多為民營企業。知情人透露,一些民營燃氣經銷商對競價交易平臺頗感興趣,目前新疆廣匯、河北新奧都已確定成為交易商。
據易貿資訊了解,液化氣現貨交易量初期可能比較有限,天然氣將成為主導產品。此次參與液化氣現貨交易的企業很少,而液化氣由于資源受限,初期可能只有南匯的天然氣伴生氣參與其中,年供應量不足5萬噸。因為參與市場主體較少,為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交易手續費收取比例暫定為0.2%的優惠價;等到平臺運作成熟后,恢復到0.5%的手續費比例。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天然氣經濟研究專家劉毅軍教授表示:“LNG和LPG與常規天然氣有一定的競爭互補性。此次通過現貨交易平臺,對于促進市場放開、促進LNG市場發展,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