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鼓勵天然氣產業發展,將考慮發揮價格杠桿調節作用,鼓勵以氣代油。”在日前舉行的中國能源戰略與“十二五”能源發展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天然氣消費比例將翻番,由目前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占4%提高至8%。
一邊是終端銷售價格居民難以負擔,一邊是低利潤供應的企業苦苦承受,在天然氣價改推進的道路上,“漲與不漲”一直讓定價部門進退兩難。
繼此前國家發改委統一將陸上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提高25%后,國家能源局此番再度表態,以價格杠桿促進天然氣產業發展。專家認為,這一政策信號顯示了國家對天然氣產業的鼓勵態度和上調天然氣價格的決心,天然氣價格可能漸進式上調。
資源相對緊缺
大力發展天然氣是必由之途
提起我國能源話題,過高的消費能力與資源相對緊缺的矛盾必然是討論的核心。
在當日的論壇上,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發言稱,本世紀以來,能源供應緊跟需求拉動,出現超高速增長,我國即將成為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大國,今年就有可能超過美國。
然而,我國的資源情況顯然不能與美國相比。目前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能源運輸90%靠海運,存在導致油路中斷的眾多不安全因素,國際油價一路走高也使我國石油供應形勢異常嚴峻。
“從我國的能源結構看,大力發展天然氣是必然之舉。”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昨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石油供應能力有限,長期受制于人;煤炭供應雖相對充足,但在降低單位GDP能耗和控制污染的大環境下,利用的增長前景也有限。
董秀成認為,在能源需求不斷增長的形勢下,石油、煤炭的利用只能保持穩定,風能等新能源目前只能作為補充,天然氣和核能成為我國能源供應增長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