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復雜構造準確成像技術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10-03-12 全球石油網 關注度:0]
摘要: 3月4日,記者從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地震資料處理解釋中心獲悉,作為國內外地球物理界前緣性研究課題的復雜構造地震成像技術,已成為大慶油田勘探領域的關鍵技術。
大慶油田利用該項技術不僅完成了國內連片面積最大的疊前時間偏移處理6...
3月4日,記者從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地震資料處理解釋中心獲悉,作為國內外地球物理界前緣性研究課題的復雜構造地震成像技術,已成為大慶油田勘探領域的關鍵技術。
大慶油田利用該項技術不僅完成了國內連片面積最大的疊前時間偏移處理6100平方千米,還完成了國內陸地面積最大的疊前深度偏移連片處理1947平方千米,實現了對復雜地震波場進行準確歸位,確立的鉆井目標已在齊家北油田發現工業油流。這標志著大慶復雜構造地震成像技術已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并向著國際一流水平邁進。
近年來,隨著斷陷盆地油氣成藏理論的成熟發展,三維地震技術及油氣層保護、識別、改造技術的不斷進步,松遼盆地深層天然氣勘探展現出良好前景,三維地震成像技術已成為識別勘探構造和確定鉆井目標的重要方法。
上世紀80年代到2000年前,研究院使用的三維疊后處理是先對地質構造進行整形、處理,這樣經過人為加工的數據資料,保真度變差,并可能導致地層信息失真。2000年之后,研究院擁有了大規模并行計算機系統和成像軟件,實現了疊前深度和疊前時間偏移處理,形成了適合勘探人員做整體研究的“整裝”超大數據體。疊前處理是根據勘探數據的原始信息進行成像,解決了深層復雜構造的準確成像問題,結果真實。迄今我國東北地區發現的最大氣藏——徐深1井能夠發現,三維地震成像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研究院地震資料處理解釋中心采用四項創新技術,突破了松遼盆地北部徐家圍子斷陷19個區塊連片處理的技術瓶頸,取得了較好的成像效果,為整體認識徐家圍子斷陷奠定了基礎:采用近地表模型法與折射波聯合應用技術,有效解決了大連片靜校正問題;采用基于覆蓋次數的疊前振幅歸一化處理技術,有效解決了大連片能量橫向一致性問題;采用疊前子波形技術,有效解決了不同區塊的波形不一致性問題;首次采用浮動基準面疊前時間偏移技術,有效解決了深層復雜構造成像難題。
研究院通過使用超大數據體三維可視化協同解釋技術,解決了徐家圍子大連片超大數據體地震資料整體解釋難題。采用多用戶協同工作,保證了解釋方案的統一和正確,解釋效率提高8倍以上,僅用11個月就圓滿完成解釋任務,保證了儲量目標的快速、高效評價。
大慶探區海拉爾盆地貝爾凹陷地表起伏大、地下地質構造復雜,地震資料處理難度大,連片資料面積1947平方千米,是目前國內已完成的最大一塊疊前深度偏移處理區塊。
為了滿足貝爾凹陷加快勘探的需要,連片處理項目采取了滾動處理模式,不斷提高地震資料的品質和成像精度。該項目最大的難點是建立速度模型,技術人員順利完成了疊前偏移處理,處理效果明顯改善,對于整體認識貝爾凹陷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力保證了海塔區塊加快增儲上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