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穩定并提高單井產量的述評(一)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9-11-09 中國石油報 關注度:0]
摘要: 今年年中領導干部會議上,集團公司提出“抓住穩定并提高單井產量的‘牛鼻子’”,以提高上游業務的整體水平和經濟效益。圍繞這一發展思路,同時也為其貫徹落實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本報從8月起策劃并陸續實施《抓好五要素,牽好“牛鼻子”》系列專題報道,...
今年年中領導干部會議上,集團公司提出“抓住穩定并提高單井產量的‘牛鼻子’”,以提高上游業務的整體水平和經濟效益。圍繞這一發展思路,同時也為其貫徹落實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本報從8月起策劃并陸續實施《抓好五要素,牽好“牛鼻子”》系列專題報道,隨后在一版開設《牽牛鼻子看基層》專欄,引起了廣大石油職工的普遍關注和強烈反響。
從今天起,本報陸續推出穩定并提高單井產量系列述評,從油氣田單井產量面臨的形勢、提升單井產量空間有多大以及單井產量進攻戰帶來哪些變化等,深度解讀提高單井產量“牛鼻子”工程的重要性、著力點。同時,本報還將以專家訪談和一線連線等方式進行相關報道,敬請關注。
油井如人,也有生老壯衰的自然規律。當面對眾多產量遞減的“老井”時,石油人的心情十分復雜,緊迫感是其一。
先看一組數據。全球每天消費的每5桶石油中,大約1桶是來自年齡40歲以上的油田;而每年新增的石油供應中,2/3要用于填補老油田減產的缺口。
而從我國來看,有喜有憂。喜的是,近8年原油產量年均增長高于世界平均水平0.6個百分點,去年的產油量穩坐全球年產過億噸的13個國家的第5把交椅。憂的是,世界平均單井日產保持在10噸以上,我國僅為3噸多。而挑起全國原油產量大梁的中國石油,近幾年年產量的70%來自開發20年以上的老油田。
油田單井產量遞減,全球著急!中國著急!中國油企著急!
金秋十月,記者來到遼河油田。這里正是蟹肥味美時,但問起蟹田地下深處的石油,卻頓感形勢緊迫。目前,遼河油田單井日產量不但低于中國石油平均水平,而且生產的稠油、超稠油單位成本較高,以產1噸原油為例,過去只需往地下注1立方米蒸汽,而現在需要注3立方米蒸汽。
類似問題,在中國最大的油田大慶身上也有發生。長垣油田在大慶年產4000萬噸穩產中占據主導地位,但隨著開采時間的推移,油層含水越來越高,從過去的“沒腳背”到“沒腰間”,再到如今的綜合含水高達92.3%的“沒脖頸”,穩定并提高單井產量的壓力倍增。
數據顯示,國內主要油田自然遞減率近幾年至少提高2個百分點。而自2000年以來的8年里,國內一家大型油企的低滲透儲量比例就增加約18個百分點。現實面前,中國油企頗感為難:一方面要減緩單井日產“箭頭”迅速朝下,一方面又必須高效率從越來越多的“三低”油氣藏中搞到更多的油氣。
從成長歷程看,中國大型油企發展正處于一個特殊階段,而此階段突出特征之一是產能規模快速增長。在單井產量下降的同時增加新建產能,就必須打更多的井。但由于資源品位差等各種原因,新打的井很快就轉化為老井,進而造成單井產量下降。
同時,隨著開發井大幅增加,越來越多的老井需要維護。一旦基礎工作跟不上,新井和老井的產量就同時下降。如此循環,“多井低產”在所難免,并愈加急迫。
業內專家曾拿國外大石油公司的鉆井數與國內大型油企對比。2008年,埃克森美孚、BP、殼牌、道達爾4家大公司年產量合計約為國內兩大石油企業總和的3倍,而新鉆井數合計只有2600口,只相當于國內一兩個油田的鉆井數。
井是原油開發最基本的單元,用于井的投資占到上游總投資的60%以上。也就是說,誰若經營好了井,讓它們更加青春,那么誰就提升了油田的效益,掌控了生存與發展的根本。
去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引發國際油價暴跌,給國內石油企業上游業務造成巨大沖擊,部分油田被迫關井,效益大幅下滑。一些企業之所以在危機面前力不從心,原因之一就是“多井低產”抵御低油價風險的能力較弱。
單井日產下降,必然對上游業務造成巨大影響。比如,油田開發指標變差、井下作業工程量增加、投資規模增加導致回報率降低等。若單井日產無限制下降,其影響最終將觸及石油企業經營效益的底線。到那時,單井日產不再只是一個數據,而決定著一個企業的退或進。
在全球石油業競爭異常激烈的同時,國際油價也劇烈震蕩,國內石油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在這頗具歷史性的關口,中國石油鎖定“單井日產”這個要害點,向新老油井發動一場要效益的全面進攻,無疑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