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物探用新技術推進老油區增產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9-09-28 中國石油網 關注度:0]
摘要: 9月23日,記者從東方物探公司獲悉,由這個公司承擔的饒陽凹陷連片三維地震資料處理解釋一體化項目,目前已收集到各類鉆井資料共3449口,建立了饒陽凹陷整體地震資料和井資料數據庫,完成了連井剖面和骨干剖面的層位標定和統層,正在進行全區層位精...
9月23日,記者從東方物探公司獲悉,由這個公司承擔的饒陽凹陷連片三維地震資料處理解釋一體化項目,目前已收集到各類鉆井資料共3449口,建立了饒陽凹陷整體地震資料和井資料數據庫,完成了連井剖面和骨干剖面的層位標定和統層,正在進行全區層位精細解釋和目標研究。這是東方物探應用新技術,配合油公司助推老油區增產的項目之一。
目前,國內隨著油氣勘探程度加深和領域延伸,勘探開發對象地質條件日益復雜,前陸盆地、碳酸鹽巖和巖性油氣藏及山地、沙漠、黃土塬、海域等惡劣地表條件的油氣勘探迫切需要物探技術突破;主力老油田逐步進入開采中后期,高含水、低滲、特低滲、稠油、超稠油等特殊類型的油氣藏開發,對物探技術向油藏精細描述和開發領域的延伸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東方物探加快物探新技術應用,助推老油區增產。
作為物探“參謀部”的東方物探研究院按照推廣應用成熟技術—深化研究成長性技術—超前開發接替技術的思路,向開發領域進軍,推動物探技術向勘探領域深度和廣度的延伸,確定了“456”技術發展規劃。
“4”是推廣應用GeoEast地震數據處理解釋一體化軟件系統、疊前深度偏移處理技術、疊前反演技術、地震層序地層學解釋技術等4項成熟技術。
“5”是深化研究高精度井地聯合的資料處理解釋配套技術,海洋資料處理、碳酸鹽巖處理解釋技術、火山巖等特殊巖性體的處理解釋技術、復雜構造區地震成像技術等5項成長性技術,初步形成油藏地球物理綜合研究技術系列。
“6”是開發儲備6項接替技術,包括多波多分量地震資料處理解釋技術、構造建模與油藏模擬技術、東部深層高精度成像技術、振幅保真處理技術、三維體屬性解釋技術、壓力預測技術等。
物探新技術推廣應用后,已取得明顯效果。
2009年,華北油田公司提出了實施“二次勘探”工程的要求,即以富油凹陷豐富的剩余油氣資源為基礎,以大面積二次三維地震采集和連片精細處理資料為平臺,對重點富油凹陷開展新一輪整體研究與勘探,以實現油氣勘探的新突破和新發現。為此,東方物探積極配合油田公司,加大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在霸縣凹陷文安地區開展層序地層學研究和構造精細解釋,配合油公司發現了一批有利勘探目標,打破了霸縣凹陷勘探多年的沉寂局面,在老區新發現了整裝規模優質儲量,這一成果獲得集團公司油氣發現二等獎,為華北油田產能建設和資源良性接替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二連盆地賽漢塔拉凹陷項目運作過程中,從區域研究著手,開展整體研究、整體解剖,系統進行區帶評價,進行目標精細描述,大膽構思新的圈閉模式和油藏類型,不僅打破了多年來該凹陷潛山勘探的沉寂局面,而且發現了一種新的油藏類型,揭示了賽漢塔拉凹陷的良好前景。
在玉門探區,從2000年到目前,先后完成16個三維地震采集項目,覆蓋面積1942.9平方千米。這是迄今為止玉門油田勘探史上三維地震施工工作量最大的一個時期。通過東方物探和油田共同方法攻關和技術研究,發展并逐步完善了三大技術系列:前陸逆掩沖斷帶地震勘探技術系列、山前巨厚礫石覆蓋區的高精度三維勘探技術系列和復雜地表區高精度三維靜校正技術系列。通過這些技術方法的實施,見到了良好勘探效果,地震資料品質有大幅提高,為玉門油田產量上百萬噸做出了貢獻。
準噶爾盆地西北緣至腹部的陸西一帶是目前新疆油田的主力產區,經過多年的勘探,大的構造型油氣藏基本探明,進入了精細勘探階段。地質上要查清小斷裂、薄砂層以及剩余油氣點的分布,要求地震資料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經過在該區的攻關,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套高精度三維地震采集技術。
2005年年底開始,準噶爾盆地陸東地區開始進行深層石炭系火成巖勘探攻關。針對技術難點,東方物探和油田公司將技術重點放在提高深層信噪比上,逐漸形成了針對石炭系火成巖的地震采集技術,通過這些技術措施的應用,使石炭系資料得到較大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