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印第安土著對抗政府發放石油天然氣開采特許權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9-06-22 新京報 關注度:0]
摘要: 近日,世界媒體或多或少地將關注分給了一小撥長期受到忽視的人——秘魯的印第安土著。這不是媒體突發善心,而是他們的舉動有些“驚世駭俗”。土著們拿著長槍,控制石油天然氣管道,在道路上設置路障,與警察發生流血沖突,這一切讓浩瀚的亞馬孫叢林沾染上...
近日,世界媒體或多或少地將關注分給了一小撥長期受到忽視的人——秘魯的印第安土著。這不是媒體突發善心,而是他們的舉動有些“驚世駭俗”。土著們拿著長槍,控制石油天然氣管道,在道路上設置路障,與警察發生流血沖突,這一切讓浩瀚的亞馬孫叢林沾染上了喧囂和血跡。這場動蕩的原因不難解釋,秘魯政府招商引資開發石油,希望以此為整個秘魯帶來富足;但是住在油田附近的土著認為,他們并未分得石油開采的利益,反而要忍受日益惡化的環境和不斷的打擾。但是僅僅如此嗎?當我們回溯整個事件的時候,又發現了更深層次的原因。
“今天是歷史性的一天。”“秘魯跨族群叢林發展協會”副主席戴希·薩帕塔說,“原住民的意愿得到了尊重,我們希望未來政府還會聽取他們的聲音,而不是背著他們就叢林資源的開發作出決定。”
6月18日,秘魯國會以82票贊成14票反對的壓倒性結果廢除了兩條飽受爭議的土地法案,這意味該國印第安原住民和政府長達數月的沖突得以緩解。但這場和解卻是用長達數月的抗議,以及該國20年以來最嚴重的暴力沖突換來的。
“資源開發”法令惹怒土著
沖突的導火索始于去年秘魯政府頒布的一系列法令。
為了更快實施秘魯與美國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秘魯政府決定放寬對在亞馬孫叢林采礦、鉆井、伐木和開墾農田的限制,其中最受爭議的是1090和1064法案。前者雖名為森林和野生動物保護法,實際上削弱了對4500萬公頃熱帶雨林的保護;而1064法案則讓企業更容易獲得授權在雨林中開發資源,無須征得當地居民的同意。
世代居住在叢林里的印第安原住民對此提出強烈抗議,稱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被跨國公司買走,對叢林進一步的開發威脅到了自己傳統的生活方式。秘魯政府辯解稱,新的法令并未損害原住民的權益,并承諾保證為他們提供1200萬公頃的熱帶雨林。但有印第安部落領袖指出,過去25年來,他的部落一直要求得到土地權,但得到官方認可的僅有2公頃。
今年4月,政府和原住民的談判陷入僵局后,雙方的沖突迅速升級。
4月16日,秘魯政府發放了13個石油天然氣開采特許權。一周后,原住民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在秘魯的叢林地區,手持長矛的印第安人在公路和河流上設置障礙,控制水力發電站和石油天然氣管道。這導致叢林里的油井無法向外運送燃油,一些跨國石油企業被迫停產。
矛盾在6月份進入白熱化。6月5日,原住民在該國北部城市巴瓜示威時和警察發生流血沖突。官方的消息稱,24名警察和9名原住民在沖突中死亡。印第安領導人則表示,至少25名原住民遇害,還有100多名示威者失蹤。
木棍石塊對決子彈直升機
記者從原住民權益機構“生存國際”獲得的目擊者報告中獲悉了沖突發生時的血腥場面。
6月初,為抗議政府對雨林的開發,2000多原住民在北部城市巴瓜城外的要道上設置路障,切斷其與外界的聯系。6月5日清晨6時,秘魯政府派出大批全副武裝的警察和直升機強行拆除路障,他們朝示威的人群發射橡膠子彈并投擲催淚彈。一些試圖反抗的示威者遭到警察的拳打腳踢。
巴瓜城的居民們很快從廣播里得知了城外的流血事件,于是紛紛沖出城聲援示威者。雖然大部分居民都手無寸鐵,只有少數人拿著木棍或石塊,但是他們也遭到警察開槍射擊。
上午9點趕到示威地點的當地居民蒂露女士回憶說:“我看見警察首先對人群開槍,投擲催淚彈,隨后他們沖上去對示威者拳打腳踢。當人們逃跑時,警察朝著他們后背開槍。”
與此同時,警用直升機在空中向人群發射催淚彈,大批增援的地面警察開始逮捕示威者。在巴瓜城內,憤怒的市民們在市警察局外聚集,新的流血沖突在城中心上演,將原本平靜的小鎮變成血腥的戰場。警察們開槍驅散人群,但遭到石塊和棍棒的還擊。
兩名來自比利時的人權組織成員用相機記錄下了沖突結束后的小城:街道上布滿了石塊和玻璃碎片,還不時發現遺留的子彈殼和浸滿血跡的衣物。當地醫院收容了47名沖突中的傷者,其中大部分都是被子彈所傷。
全國性聲援迫使政府讓步
當晚,秘魯政府宣布對巴瓜全城戒嚴。政府同時以煽動暴力活動的罪名,指控原住民保護團體“秘魯跨族群叢林發展協會”主席阿爾貝托·皮桑戈,迫使他逃往尼加拉瓜避難。
秘魯總統加西亞措辭強硬地譴責印第安人的“野蠻行徑”,稱被打死的24名警察中至少有7人是被長矛刺死,還有的則是被割喉。印第安領導人則表示,至少25名原住民在沖突中遇害,還有100名示威者失蹤,警方很可能將一些尸體扔進河里以掩蓋暴行。一名原住民領袖表示,政府的鎮壓不會讓他們作出絲毫讓步,因為他們原本就一無所有。“對雨林的剝削沒有讓我們絲毫受益,而是帶來更多污染。”
為了緩解矛盾,秘魯國會在6月10日叫停了兩份最受爭議的法案。但是由于此舉只是暫緩法案,而不是徹底廢除,因而原住民和秘魯民眾對此報以了更大規模的抗議。次日,約2萬學生、工會成員在首都利馬游行,聲援印第安原住民,并要求政府對5日的流血事件進行調查。隨后,類似的抗議活動在全國范圍爆發。
一些國際民權機構也呼吁國際社會對秘魯政府施壓,“生存國際”向在秘魯境內的所有外國石油企業發出呼吁,停止在該國境內的一切生產活動,以譴責政府對原住民利益的侵犯。
迫于各方壓力,加西亞總統不得不承認政府在處理示威活動時犯了錯誤。“我們應該承認,曾經發生了一系列的錯誤。”加西亞說。政府最終決定,徹底廢除最受爭議的法案。此外,外界預測總統還將對內閣進行大換血,讓受到爭議的總理耶烏德·西蒙辭職。
“土著對土地應有發言權”
但是,廢除兩條法案就能解決根本性的問題嗎?一位秘魯記者這樣質疑。他指出,矛盾的兩個根本性問題尚未得到解決:首先過去幾百年來,叢林里的原住民從未被納入該國的社會、政治和經濟體系。其次,如何兼顧對亞馬孫叢林的合理開發和保護也始終沒有定論。
“生存國際”的亞馬孫項目負責人喬納森·馬卓爾告訴記者,原住民享有的土地權還沒有得到認可,“生存國際”將繼續為他們爭取生存空間。
目前該組織已向秘魯政府提出了三點呼吁:成立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對6月5日警察和原住民的暴力沖突事件進行徹底調查;其次,撤銷針對印第安領袖阿爾貝托·皮桑戈的指控;讓印第安原住民有權決定其土地的用途。
政府企業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倚賴自然環境的原住民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一個世界范圍的問題。馬卓爾說,但這并不意味著保護與開發兩者不可調和。“事實上,合理的開發將幫助原住民改善生存環境,其中的關鍵就在于讓原住民參與到如何使用土地的決策過程中。”他舉例指出,如在澳大利亞,原住民有權和企業就開發當地資源談判。這必須是一個居民、政府、企業三方協商的過程,而不應只由政府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