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企出海時機已到?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9-03-24 國際金融報 關注度:0]
摘要: 截至3月19日20時,國際原油價格漲至51.65美元桶。近日來,國際油價較最低點時略有反彈,不過和去年高位相比仍顯疲軟。對石油價格仍將維持低位的判斷,以及去年國家石油公司的頻繁海外并購,使多家機構認為,中國石油企業海外并購時機成熟。
...
截至3月19日20時,國際原油價格漲至51.65美元/桶。近日來,國際油價較最低點時略有反彈,不過和去年高位相比仍顯疲軟。對石油價格仍將維持低位的判斷,以及去年國家石油公司的頻繁海外并購,使多家機構認為,中國石油企業海外并購時機成熟。
國家石油公司最活躍
2008年,全球國家石油公司成為石油市場最積極買主,50%的并購由國家石油公司完成。國家石油公司在市場份額中的交易價值,在2008年由8%增長到15%,上下游的并購都在增長。
與國家石油公司頻繁活動形成鮮明對比,2008年公司級并購總額從2007年的642億美元下降到342億美元,比2005年的1202億美元降低72%;同時交易量也下降到5年來的最低值。2008年第四季度,美國甚至沒有公司級別的并購交易。
出現以上情況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由于油氣企業并購的蛋糕較小;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國家石油公司對價格的敏感比其他石油公司低。過去三四年中,石油價格的大幅上升,部分原因是中國、印度和中東等新興市場需求增長,價格增長使得國家主權財富基金獲益巨大,因此表現出迫切需求促使國家石油公司去海外尋求資源。但是,油價的持續走低也必然會引來獨立石油公司的競爭。
在對2009年國家石油公司并購展望上,渣打銀行石油與天然氣業務副主席馬丁?洛夫格羅夫認為,最主要的并購仍將集中于上游市場。馬丁?洛夫格羅夫對記者解釋,買賣雙方都在權衡交易額變化的估價。買家希望在市場低迷時購買,賣家希望持觀望態度不愿輕易出售。不過石油價格沒有如期待中的快速回升,且油價在金融危機中有進一步下降趨勢,國家石油公司有很強的融資能力進行大規模資產收購。
中國油企海外并購障礙猶存
2008年亞太地區公司并購交易創下5年來最高紀錄,亞洲公司的全球兼并總額達130億美元,亞太地區并購投資占到全球總投資的17%。去年,亞太地區公司級并購交易達到41億美元,同比增長近10倍。不過,公司級并購交易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并以地區性油氣公司的行業整合為主要形式。而中國的投資額大約為60億美元,約占一半。
事實上,我國幾家大型油企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海外并購活動,不過因為政治風險使得油企出海多以失敗告終。盡管金融危機使資源價格方面具有很大吸引力,但是馬丁?洛夫格羅夫對記者表示,金融危機沒有淡化政治和法律風險。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銅鐵在內的自然資源被各國政府視為重要戰略資源,因此不難理解,各國會將自然資源的控制權牢牢掌握在手中。因此,任何一個國家石油公司想獲取別國戰略資源,肯定會受到挑戰,中國也不例外。因此,具有戰略意義的合作通常都會失敗,交易的成敗通常會取決于,政府之間是否具有良好關系。
對于國家石油公司來說,跨境并購的資金來源有很多方式,由于需要計算股本金和舉債的成本,其中發股代價最昂貴。目前,世界范圍內舉債比例較過去高很多,在國外過去6個月翻了3倍多。中國政府對中國主權基金和銀行的話語權使得政府在此過程中必然起到巨大作用。中國公司似乎更加幸運,因為其融資能力強、資金充裕,國家還有巨大的外匯儲備作支撐,因此,渣打銀行投資銀行部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成長青對記者表示,中國油企在國內市場融資到國外收購最可行。
油企都希望抄底成功,但是實際上什么是市場的底沒有人能準確判斷,價格最低還是成本最低?多家機構維持了對石油價格在40至50美元/桶低位運行的預期,油企海外并購,需要長期規劃及測算成本投入和產出之間的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