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統一潤滑油的第16年,也是被殼牌收購的第3年。在位于北京大興蘆城開發區的廠區辦公室里,殼牌統一(北京)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嘉依舊能清晰地回憶起16年前他帶著一后備廂人民幣去銀行驗資的情景,更清晰地記得,2006年9月22日凌晨殼牌與統一敲定收購價格的那個瞬間。時至今日,兩年多時間過去了,李嘉信心滿滿地告訴筆者:“這是一場非常和諧、非常成功的婚姻。”
與殼牌合資解決發展瓶頸
1994年統一潤滑油的銷售規模是600萬人民幣,到2005年這個數字已經接近30億,十年的黃金成長,讓統一潤滑油從當時北京四千多家潤滑油企業中脫穎而出,并且在中石化、中石油和眾多跨國品牌的強大攻勢及擠壓下,樹立了自己的民族品牌。讓許多人不解的是,這家擁有完善生產銷售體系、高速成長中的中國本土企業為什么當時要選擇被殼牌并購?
放大了講,這是統一潤滑油國際化策略的第一步;從實際出發,與背靠中石化、中石油的長城、昆侖潤滑油不同,當時統一潤滑油的原料基礎用油80%依賴進口,這讓統一潤滑油在內外夾擊的激烈競爭中毫無安全感。
與此同時,2000年統一潤滑油開始了新一輪的產能擴充,投資建設了亞洲第一家單體產能30萬噸的潤滑油調和廠,在企業發展的遠景規劃中,基礎油供應渠道問題自然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瓶頸。
與殼牌的合資聯姻,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一問題。“現在,我們的基礎油采購納入了殼牌全球采購體系,殼牌按季度、年度計劃,為我們提前一個月將基礎油儲備好。這樣,我們就不用自己找了。首先基礎油得到了保障,OEM也更加容易,以前客戶擔心供貨的穩定性,現在這個疑慮打消了,而且解決問題的效率提高了,以前自己暫時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可以問我們的兄弟——殼牌。”
聯姻兩年實現和諧共贏
2006年9月22日,殼牌中國控股私有有限公司宣布,收購統一(北京)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統一(咸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75%的股份,使殼牌成為中國潤滑油市場排名第一的國際能源公司。與此同時,李嘉的身份也從一家民營企業的總經理轉變為一家合資公司的總經理。
“合資以后我們做了什么?”這是很多人都想問李嘉的問題。因為從市場表象上看,統一潤滑油保留了自己獨立的一級經銷商網絡,與殼牌的銷售渠道相互獨立;從企業內部結構看,統一潤滑油保留了自己的管理和銷售團隊,同時延續了創新靈活的的企業文化。那么,合資之變,究竟變在哪里?
“從產品層面上講,我們在殼牌的技術支持下,根據汽車、發動機的變化進行了一系列的前瞻性研發,誕生了一批全新產品,比如歐Ⅲ、歐Ⅳ、歐Ⅴ發動機油、柴油轎車專用發動機油、CNG燃料專用機油、酒精燃料專用機油、長換油期發動機油(5-15萬公里換油),省燃油的發動機油,全壽命齒輪油等等,”李嘉說,“這些產品不僅僅證明了我們的研發能力,更是我們強化細分市場、唯客戶需求至上的最好體現。”
從企業層面上講,合資兩年,也讓統一潤滑油源源不斷地從殼牌家族吸取到國際化企業運營和管理的養分,為將來更專業化和更大業務規模的發展打下基礎。“這兩年中,我是很深切地感受到了殼牌先進的企業管理流程,而且在不斷地消化吸收殼牌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業務決策體系等等,以形成我們在未來潤滑油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既沒有完全采用殼牌的模式,也沒有延用統一潤滑油原來的模式,而是找到了一種適應統一潤滑油現在發展的模式。”李嘉說,中外企業并購案例不少,但像殼牌和統一這樣,從收購談判之初開始,一路和睦相伴、共贏發展的,還真的不多見。
危機之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不久前,包括殼牌在內的世界知名的幾大潤滑油生產商都不約而同地向客戶申明,將在未來幾周內下調產品價格,同時不同程度地下調產量,而早在今年1月1日,統一潤滑油就率先下調了產品價格,危機之年國內潤滑油市場銷量曾一度受挫。然而,就在這個危機之年,統一潤滑油依然充滿自信,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兩位數的增長目標。“首先,我相信國家4萬億投資的效果,相信危機肯定會過去的,而且企業新的成長點,往往是在危機過程中培養起來的。”李嘉說,國內市場是非常大的,統一潤滑油的市場占有率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換句話說,絕大部分的市場都不是我的,那么總需求量的減少,對我的百分比影響,是相當有限的。而合資后的這兩年,統一潤滑油的固定資產投資是幾倍于從前,我們通過各種途徑,將整個企業和產品的基本面都做得非常扎實了,危機恰恰應該是我們的機會!”
按照目前的市場份額來看,統一潤滑油在中國柴機油潤滑油和摩托車潤滑油排名中均位列第一,而在國內轎車潤滑油排名中位列第四,李嘉坦言:“在繼續深耕二三線市場、柴機油、摩托車潤滑油市場的同時,發展轎車用油是統一潤滑油目前最重要的發展線路,北上廣也是我們的重點市場,而且我們要著力發展的是高端轎車潤滑油,現在在轎車行業,車價和潤滑油的價格已沒有了絕對的層級之分,許多高端轎車用油和普通家用轎車用油的標準是完全一樣的,所以我們的目標是要做潤滑油業的“大眾”,而不是潤滑油業中的“奔馳”和“寶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