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或將失去中國海上油氣田對外專營權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9-01-19 經濟觀察報 關注度:0]
摘要: 不久后,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簡稱“中海油”或將失去中國海上油氣開采對外合作專營的獨家權利。
本報獨家獲悉,相關部門取消中海油海上油氣田對外專營權的計劃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包括發改委、能源局、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在內的決策部門和...
不久后,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簡稱“中海油”)或將失去中國海上油氣開采對外合作專營的獨家權利。
本報獨家獲悉,相關部門取消中海油海上油氣田對外專營權的計劃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包括發改委、能源局、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在內的決策部門和企業已經對此進行過數次討論。目前,就如何開放,標準如何制定等細節問題尚未形成統一的意見。
2008年,受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中海油原本計劃新增油產能740萬方、氣31萬方,最終只完成了570萬方,不到計劃的77%。如果對外合作權再被取消,對中海油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必改無疑”
“從長遠來看,本著開放、競爭的市場原則,對海上油氣的開采也需要進一步開放,不過這需要時機。”1月12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一位官員對本報說。
一位曾參與過討論的石油專家說,中海油依靠這項特權,長期壟斷中國的海上油氣資源。如今,中海油的油氣資產主要在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內,作為上市公司,不應該享有這項特權。所以,“這個事情必改無疑。”
1982年1月,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簡稱“《條例》”)規定,中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的業務統一由中海油負責,中海油享有在對外合作海區內進行石油勘探、開發、生產和銷售的專營權。
根據《條例》,外國石油企業要想在中國海域內開采石油,必須跟中海油簽訂石油合同。在開采過程中,由外方獨立承擔勘探開發費用,如果發現了油氣田,中海油有權無償獲得51%的權益。
依靠著這項“特權”,中海油2007年實現銷售收入1620億元,實現利潤565億元,合并總資產超過3000億元,與成立之初的949億元注冊資本相比,等于再造了3個中海油。
但爭議之聲也不絕于耳。
“中海油有限公司上市后,對這個事情的討論更多,大家覺得海上石油屬于國有資產,而上市公司內各種投資者都有,也包括了海外投資者,共同來分享壟斷利益是否合適就值得商榷了。”上述專家說。
中石油一位人士稱,既然國家已經放開了陸上原油開采,也應該對海上油氣開采逐步開放,引入競爭機制,讓更多的主體參與進來。
“要想成為國際化的石油公司,不僅要做到上下游一體化,還有做到海陸兼顧,不僅要能開采陸上石油,還要能開采海洋石油。國際上大的石油公司莫不如此。”該人士說。
上述石油專家稱,兩大集團雖然擁有了些海上油田區塊,但是由于沒有對外合作專營權,不僅不能引進國外石油公司進行合作,更不能規避風險和無償獲得石油權益,而且海上石油開采技術要求更高,成本也高得多,所以兩大集團也在給主管部門不斷施壓。
“兩大集團在海上都有區塊,都希望獲得對外招標權。它們也正為此做著準備,因為它們知道進軍海洋是遲早的事情。”上述石油專家說。
“搶資源”
發改委能源局上述官員表示,放開海上原油開采的事情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結果,至少還沒有到馬上要出臺文件的地步。
國土資源部油氣中心副主任車長波也認為,要取消中海油的專營權并非易事。“這涉及到法律法規,要取消或者打破中海油的壟斷,就必須修改《條例》。”車長波說。
至少短時間內,中海油不用擔心專營權會被取消。面對將來的變數,中海油加快了“搶資源”的步伐。一方面,加大了對渤海海域的投資開發力度;另一方面,發展深海技術,向深海進軍。
在一份內部文件報告上,中海油提出了“搞好渤海,完成十一五目標;迎接深水,做深水主任”的口號。
本報獲得的內部資料顯示,2008年,中海油上游共有21個工程項目,其中渤海在建項目就達到了11個。這些項目中大多數都是深水項目。
2009年被中海油認為是 “實現‘十一五’發展規劃目標的工程項目建設沖刺年。”2009年,中海油計劃將有66個項目在建,其中上游項目有17個,計劃投產14個。這14個項目中,有13個都位于渤海深海海域。為此,中海油將投資153億元。
2008年7月,中海油通過旗下子公司中海油服[13.07 0.38%]以25億美元的價格并購了挪威的鉆探公司Awilco,從而擁有了該公司的11做已建和新建的鉆井平臺和生活平臺。
“這些平臺也可以用來勘探中國近海海域尤其是渤海海域的油氣資源,加快公司在海洋資源上的占有速度。”中海油一位內部人士說。
為了進軍深海,中海油與2006年7月啟動了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的建造項目,計劃用45億元建造一座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該平臺中海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最大作業深度達3000米,預計2011年交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