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能源遭遇政治 歐盟難免“氣短”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9-01-15 歐洲時報 關注度:0]
摘要: 法國《歐洲時報》13日刊文說,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一度沸沸揚揚的天然氣糾紛終于平息,事實上,當能源問題遭遇政治沖突,以天然氣作為談判籌碼并不出人意料,甚至可說是俄羅斯做出的“自然選擇”。當能源遭遇政治,缺少能源的歐盟在政治上自難免“氣短”...
法國《歐洲時報》13日刊文說,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一度沸沸揚揚的天然氣糾紛終于平息,事實上,當能源問題遭遇政治沖突,以天然氣作為談判籌碼并不出人意料,甚至可說是俄羅斯做出的“自然選擇”。當能源遭遇政治,缺少能源的歐盟在政治上自難免“氣短”。
文章摘錄如下:
新年伊始,一年一度的“俄烏斗氣”如期開鑼(自2006年以來,每年1月1日俄羅斯與烏克蘭都要上演一出“天然氣大戰”,幾成慣例),而這一次,俄羅斯的“斷氣”之舉借著歐洲多年不遇的寒流,迅速超越這兩個國家的邊境而升級成牽動整個歐洲神經的問題。
一直不想擔當俄烏糾紛“仲裁者”的歐盟無法繼續保持超脫姿態,歐盟輪值主席國捷克總理托波拉內克連日來在基輔和莫斯科間穿梭斡旋,經過一番波折,終于在12日換得一份三方簽署的天然氣過境傳輸監測協議,并且沒有附加任何條件。
盡管在俄總統梅德韋杰夫與總理普京堅持的強硬底線下,烏克蘭最終撤下了一些被指為“私貨”附加條件,貌似雙方的“氣”都順了,但俄羅斯與烏克蘭在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上仍分歧難彌。
歐盟將俄烏之間的“斗氣”定位為“商業糾紛”,但“靠金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俄烏能源爭端之所以遲遲難以調和,凸顯出其背后愈演愈烈的政治沖突。即便俄羅斯“開閘”恢復向歐盟供氣,但爭端不能從根本上化解,俄仍可繼續以天然氣為“武器”,借歐盟向力圖加入北約的烏克蘭施壓,激化烏總統尤先科和烏總理季莫申科的矛盾,最大程度地瓦解烏“橙色革命”陣營。
俄羅斯媒體評論,“俄羅斯明顯孤注一擲,以其可靠供應者形象作賭注,以得到最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
事實上,當能源問題遭遇政治沖突,以天然氣作為談判籌碼并不出人意料,甚至可說是俄羅斯做出的“自然選擇”。
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學者Toni Johnson不久前撰寫的文章《天然氣全球化的挑戰》中總結道:天然氣的運輸方式仍以管道為主,隨著管道把不同國家連接起來,其運作注定受到地緣政治進展的影響。
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不必“受氣”,便可與北約在格魯吉亞發力,力挺烏克蘭——美國9日已與格魯吉亞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并宣稱支持格、烏加入北約。由此,歐盟成為俄羅斯要挾烏克蘭的唯一王牌。
當能源遭遇政治,缺少能源的歐盟在政治上自難免“氣短”。俄烏之間常年的天然氣“大戰”已讓歐盟吃盡苦頭。歐盟國家天然氣總需求量的四分之一由俄提供,而俄輸往歐盟國家天然氣的80%途經烏克蘭。2006年的那次大規模“斷氣”,令歐盟至今心有余悸。
雖然歐盟能源巨頭目前手中都擁有大量天然氣儲備,但如果俄烏爭端久拖不決,歐盟國家的天然氣供應仍可能受到影響。德國媒體曾無奈地表示:俄羅斯天然氣管道項目代表著歐洲對俄羅斯的依賴,這是歐洲的一個“結構性錯誤”。
當能源遭遇政治,對歐盟各國來說,必須另謀出路增加“底氣”,以減少對俄羅斯這個“不可靠的供應商”及烏克蘭這個“搖擺不定的中轉站”的依賴。據悉,歐盟內部已加快研究“納布科”天然氣管道項目。事實上,該項目的論證工作時間已久,只因涉及歐盟內部多國,多項問題需要各國進行討論而進展緩慢。
當能源遭遇政治,再次考驗了歐盟的團結程度。如同讓歐洲諸國“用一個聲音說話”一樣困難,歐盟立法預見一種適用于在任何歐盟國家出現危機情況下的能源問題團結機制尚難有效實施。
前歐盟委員會主席羅馬諾•普羅迪曾說:在歐洲,“通過成功的一體化,我們向世界證明了有可能創造一種實現和平的方法。”“因為我們是一家人”——共同應對“斷氣”,但愿可成為這個歐洲“巨人”一體化之下實現真正意義團結的“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