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斗氣”才現轉機 又起波瀾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9-01-14 人民日報 關注度:0]
摘要:
1月13日,在俄羅斯庫爾斯克州境內的蘇賈配氣站,一名工人站在管道旁。據俄塔社13日報道,在中斷過境烏克蘭向歐洲供應天然氣近6天后,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于莫斯科時間13日10時(北京時間15時)宣布恢復向歐洲輸送天然氣。...
1月13日,在俄羅斯庫爾斯克州境內的蘇賈配氣站,一名工人站在管道旁。據俄塔社13日報道,在中斷過境烏克蘭向歐洲供應天然氣近6天后,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于莫斯科時間13日10時(北京時間15時)宣布恢復向歐洲輸送天然氣。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稱1月13日正式恢復經烏克蘭境內管道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然而,該公司很快又傳來消息:由于烏克蘭沒有開啟過境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管道,俄方當天無法實現對歐洲過境輸氣,導致下游的歐洲國家難以如期接收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至此,持續近半個月的俄烏“斗氣”風波再起波瀾。
據報道,莫斯科時間13日上午10時,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總調度員已下達指令,恢復經庫爾斯克州境內的蘇賈配氣站,向通往烏克蘭境內的管道加壓輸送天然氣,供氣量暫為每天7660萬立方米,其中6270萬立方米輸往巴爾干地區,1390萬立方米輸往摩爾多瓦。來自歐盟及俄烏兩國的專家已先期抵達俄烏邊境和烏歐邊境的天然氣計量站,以便對恢復過境輸氣的過程進行監督。就在人們為俄烏“斗氣”風波出現轉機欣喜的時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充滿期待的歐洲國家再度陷入失望。
為盡快結束歐洲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天然氣危機,歐盟日前分別與俄烏兩國簽署了建立俄天然氣過境烏克蘭的國際監督機制議定書。由于烏方在簽署文件時添加了一份聲明,俄方明確表示將拒絕執行這一協議。在歐盟的積極斡旋下,歐俄烏三方12日又簽署了一份不附帶任何條款的協議,終于就派遣國際觀察員監測俄天然氣過境烏克蘭問題達成一致。俄總理普京明確表示,由于過境運輸國延誤而導致天然氣供應中斷的情況,“在今后是不能容忍的”,俄方也希望這種情況不要再次發生。他還說,俄方希望過境輸氣監督機制能夠有效運行,并確保俄方天然氣能夠通暢地輸往歐洲。
然而,在俄即將恢復對歐洲供應的前一天,烏克蘭總理季莫申科特別強調,把俄天然氣輸送到歐盟國家大約每晝夜需要消耗2100萬立方米的天然氣,這些天然氣必須由俄羅斯提供。她同時表示,在烏俄兩國簽署2009年供氣和過境協議后,烏方將按照協議支付這些技術性耗氣費用。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則堅持認為烏方要求違反了現行的過境運輸合同。在俄方看來,烏方有義務使用自身天然氣,或者向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或其他天然氣供應商購買天然氣,來保障過境運輸中的技術性耗氣。
據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統計,自1日俄中斷對烏供氣以來,烏方共“竊取”了8600萬立方米俄羅斯輸往歐洲國家的過境天然氣。烏方對此予以堅決否認,同時強調每天使用部分俄方過境天然氣是為了確保天然氣管道系統的正常運營,俄方有義務向烏輸送這種“技術性”天然氣。鑒于烏方無法保障全量輸送俄羅斯的過境天然氣,俄方7日正式停止經烏向歐洲供應天然氣。有消息說,俄羅斯已就此正式向斯德哥爾摩商會仲裁院提起訴訟,希望通過法律手段解決雙方爭端。
眼下,不堪“斷氣”之苦的歐盟正在與俄烏兩國展開緊急磋商,以期找到一個各方均能接受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分析認為,在俄烏有關今年天然氣價格和過境費用問題懸而未決的情況下,如果俄天然氣過境烏克蘭的運輸保障問題“脫鉤”,將使烏克蘭在日后的談判中失去一個重要的砝碼,這也是烏克蘭難以在天然氣過境保障問題做出妥協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