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重組序曲:大煉化覆蓋上下游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8-12-11 振威石油網 關注度:0]
摘要: 并購市場屢有斬獲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正在通過內部重組來實現這些資產的利益最大化,目前,一個龐大的資產重組、整合計劃正在醞釀當中。
在這個整合計劃中,中海油將對數家全資子公司進行戰略重組,成立一個包括從上游煉化到下游銷售一體化...
并購市場屢有斬獲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正在通過內部重組來實現這些資產的利益最大化,目前,一個龐大的資產重組、整合計劃正在醞釀當中。
在這個整合計劃中,中海油將對數家全資子公司進行戰略重組,成立一個包括從上游煉化到下游銷售一體化的大型煉化集團。“目前還在籌劃中,如果進展順利,明年3、4月份重組的具體安排就落定了。”知情人士透露。
據了解,目前涉及到重組的公司包括:中海油氣開發利用公司(簡稱“中海油氣”)、中海油品銷售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海油品銷售”)以及惠州的煉化項目。
上下游一體
據了解到,中海油十分重視此次重組,管理層內部已經數次召開會議,專門討論重組事宜,并將會成立一個專門的重組小組來運作此事。
重組后的業務范圍將主要包括:煉化、化工品貿易、瀝青、燃料油加工生產等。初步的構想是以惠州煉油項目為基礎,結合中海油氣在油氣開發、瀝青等中游化工品生產方面的優勢,依托中海油品銷售在化工品進出口貿易方面的經驗,形成一個完整產業鏈的集團。
上述人士還表示,重組的推進速度取決于惠州項目的投產時間。“肯定是要在惠州項目投產前就把重組真正落實”,9月中旬,中海油總經理傅成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位于廣東惠州的首個大型煉油廠將推遲到2009年投產,2008年基礎建設將完工。
分析人士則強調,這實際上是中海油強化其煉化板塊業務的一個重要舉措。中海油惠州1200萬噸煉化項目的產品中,除了部分成品油可以落地廣東,其余的成品油及衍生化學品則需要自產自銷。
同時,中海油氣主營業務是瀝青和燃料油的生產銷售,有超過300萬噸的中海瀝青和500萬噸的中海燃料油生產能力,占據國產瀝青市場的大半壁江山。不完全統計,中海油氣目前投資在建的項目包括:總投資8.23億元的營口重交瀝青項目,總投資50億元的江蘇泰州瀝青和潤滑油項目、汕頭300萬噸/年的瀝青項目等。
“中海油氣的產能正好與惠州煉化項目形成了對接。”上述人士表示。更重要的是,新近成立的中海油品銷售的營銷網絡則為這些眾多衍生產品的儲備、銷售和出口提供了渠道。
記者獲悉,中海油品銷售是中海油在對中國化工建設總公司(簡稱“中化建”)和中國化工供銷總公司(簡稱“中化供”)重組后,新成立的子公司,主營業務就是化工品進出口和成品油銷售。
數據顯示,中化供擁有總規模為4萬噸級液體化工、液體石油氣接運碼頭和11.6萬立方米的儲罐群,6.46萬平方米的庫房和15萬平方米的大型貨場。
同樣,中化建、中化供在國內的重要港口和貨源集散地也都設有貿易子公司,并在主要的貿易往來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支機構。
后續動作
參與過中化建重組的人士稱,這不過是中海油重組中化建和中化供的后續動作。他告訴記者,當時中海油對于中化建和中化供是采取打散重組的方式。“把中化建完全拆散,將中化建的化肥業務注入中海油子公司中海化學,工程業務注入到海油工程,貿易業務則歸到重組后的公司。”上述人士表示。
2008年4月2日,重組后的公司,以中化供為主體成立的中海油品銷售成立,在整合中化供原有的化工產品銷售業務的基礎上,統一了中海油的成品油銷售和原油進出口業務。
“這樣的重組思路還是比較正確的,中化建還有部分化肥業務,中化供主要就是從事化工品的貿易進出口。”重組后,中化建從事貿易業務的人已經進入中化供樓內辦公。
雖然已經合署辦公,但中化建和中化供還是兩套人馬。“我們今年6月份就見過中海油品銷售的牌子,但遲遲沒有舉行掛牌儀式。”前述中化建人士表示。
實際上,中海油對于兩家企業的重組并沒有深入,記者了解到,財務是獨立核算,工資也沒有納入到中海油的體系中,只是在中高層的領導班子進行了對調互換。
按照最初的計劃,中海油是打算將惠州煉化項目和中海油品銷售整合到一起,借力于中海油品銷售的渠道。“但不知道為什么最后沒有實現”。
這位知情人士表示,此次重組最重要的一點在于,對于惠州煉化項目的歸屬有了最終的判定。按照此前的計劃,惠州煉化項目建成后,將組建中海油集團惠州煉油公司,并很有可能納入到中海石油煉化有限責任公司中。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經歷了半年多的重組后,管理層發現如何實現體系內的利益合理分配成為重組能否分配成功的重要因素。”中海油內部人士介紹,“比如上半年,化工品進出口就賺得盆滿缽滿,下半年則虧得一塌糊涂。煉油企業更是一直持續在虧損。”
他強調:“把惠州煉化、油氣利用都單獨拿出來,形成大集團內的小產業鏈,大家都在一個鍋里吃飯,利益分配、共抗風險,這也是解決重組矛盾的一個方法。”
這也可看成是中海油的一次嘗試,此前中海油的全資子公司都是占據產業鏈的一部分,真正在子公司內部上下游一體化并沒有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