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海外“廉價資源”三大油企競相“增兵囤糧”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8-11-28 《第一財經日報》 關注度:0]
摘要: 面對華爾街金融颶風中刮來的廉價油氣資源,中國油氣巨頭選擇了果斷出手。繼本周一中石油與殼牌簽訂4000萬噸LNG(液化天然氣)購買合同后,中海油談判伙伴道達爾周三對外宣稱,雙方即將簽署LNG最終購銷協議。而自上周末重啟的中俄250億美元貸...
面對華爾街金融颶風中“刮來”的廉價油氣資源,中國油氣巨頭選擇了果斷出手。繼本周一中石油與殼牌簽訂4000萬噸LNG(液化天然氣)購買合同后,中海油談判伙伴道達爾周三對外宣稱,雙方即將簽署LNG最終購銷協議。而自上周末重啟的中俄250億美元“貸款換石油”談判,依然在北京進行。
與此同時,無論是21日中石油、中石化共500億元發債申請獲證監會發審委批準,還是中海油系的中海油服擬議中的60億元公司債發行,無不顯示出三大油企囤積糧草、謀求抄底海外的積極意向。
“囤糧”謀海外
10月24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對外宣稱,成功注冊800億元人民幣中期票據發行。這成為了中國人民銀行10月初重啟中期票據注冊以來的首單,而800億的發行額度亦追平了此前鐵道部創下的注冊金額紀錄。
而就在3個月前,中石油股東大會通過了發行600億公司債的決議,募集資金數額同樣創下了中國公司發行公司債規模之最。
實際上,相比于其他發債國企,中石油的現金流壓力并不是很大。中石油三季報顯示,公司經營現金流量凈額1498.63億元,同比下降11%;而期末公司的短期借款為284.66億元,同比增長了51.9%。資料顯示,中石油的資產負債率還不到40%。
“一方面是受到國際油價動蕩和征收巨額特別收益金的影響,公司的利潤相比去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公司經營需要補充資金。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目前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公司需要及時地儲備一些現金,以備公司發展之用。”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中石油集團一位高層人士表示。
全球金融風暴的勢頭日益強勁,另兩大油氣巨頭也隨后加入了發債融資的行列。上周,中石化200億元公司債申請獲得證監會批準。本周三,中海油系的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通過議案,擬發行不超過人民幣60億元的境內公司債券。
頻頻發債背后,顯示的是油氣巨頭們抄底海外的圖謀。前述中石油集團高層人士表示:“在時機合適的情況下,不排除根據公司的需要,適當做一些海外收購的可能。”
而實際上,在中石油集團對外公布的中期票據募集資金用途上就明確寫明,除增持上市公司股份外,剩余資金的70%將用于海外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及風險勘探等戰略項目補充營運資金。
記者致電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戰略研究所所長何錚,他表示,隨著現在油氣資源資產化,收購機會一直是存在的。在海外油氣資產貶值比較嚴重的情況下,中國企業適當做一些海外并購也是不錯的選擇。
全球頻舉牌
在“儲備糧草”思路指引下,三大石油巨頭已開始在全球各地頻頻舉牌,并屢有斬獲。在今年7月份,中海油服成功以25億美元現金將挪威AWO海上鉆井公司收入囊中,并由此躍升為全球第八大鉆井服務提供商。而據多位分析師判斷,近日中海油服擬議中的60億元公司債,即與該次并購帶來資金緊張不無關系。
進入本周以來,中國油氣的海外收購似乎進入了集中收獲期。這便是前述中石油與殼牌簽下LNG大單,及中海油與道達爾公司的LNG購銷協議曙光。依照在6月份的框架協議,道達爾將從2010年開始,向中海油每年供應100萬噸的LNG。
而從上周末開始,中俄之間高達250億美元的“石油換貸款”談判一直在北京積極推進。昨天,記者致電中石油集團一位接近談判進程的消息人士,他表示,談判已經取得不小的進展,并有望在近期簽署協議。依據兩國之前的協定,俄方在未來20年內向中國出口3億噸的原油。
中國油企舉牌海外的舉動遠不止這些。據外電報道,中海油自10月初即在以3億~7億美元的出價競購加勒比海地區天然氣資產,中石油集團預計也將在伊朗Pars液化天然氣項目中持股25%,而原有的持股人道達爾持股比例將從40%減至25%。
三大石油公司甚至成為了競購對手。2個月前,美國馬拉松石油公司宣布出售其在安哥拉第32號深水區塊的股份,中石油單獨競標,中石化則與中海油聯合競標。近日有消息稱,中石化與中海油的聯合體已經以18億美元的報價勝出。不過記者在向中海油人士求證時,他只證實了中海油參與競購的消息,對是否已成功則拒絕評論。
全球金融危機為中國石油企業提供了難得的抄底機會。但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何曼青提醒,此中依然存在風險。她認為,從價格水平來看,海外的能源、資源類資產確實跌價不少,其中的泡沫成分基本已擠掉,但不排除全球經濟形勢繼續惡化,這些資產繼續貶值的可能,“不能光覺得價格低就作出收購決定,還需要從企業的發展戰略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