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石機械:做知識性員工 捍衛產品質量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8-11-04 振威石油網 關注度:0]
摘要: 據統計,今年1月到10月,寶石機械公司在所有被廠內產品鋸片解剖和廠外協外購件、原材料的缺陷的第三方檢驗鋸片解剖,90%的缺陷都是該公司之間中心的5個年輕學員發現的,他們的精確檢驗,有效保證了寶石機械產品的質量。他們的快速成長、這些成績的取...
據統計,今年1月到10月,寶石機械公司在所有被廠內產品鋸片解剖和廠外協外購件、原材料的缺陷的第三方檢驗鋸片解剖,90%的缺陷都是該公司之間中心的5個年輕學員發現的,他們的精確檢驗,有效保證了寶石機械產品的質量。他們的快速成長、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是該公司開展創建“五型”班組的結果。
該探傷站10名員工,其中5人是40歲以上老師傅,另外5人是未頂崗的學徒。而他們承擔著整個北廠區車間產品的探傷以及外協外購件和原材料的入廠檢驗探傷任務,可以說他們把握著公司產品內在質量的第一道關口。
創建“五型”班組活動開展后,北探站掀起了一場注重學習、互動交流,創建“學習型”班組的“風暴”,他們響亮地提出了“爭做知識型員工”的口號,陽光學習,快樂工作。北探站努力讓員工明白,學習技術、積累經驗、提高工作質量,不僅是為公司把好產品質量關,更是大家能通過工作樹立自信自尊的有效途徑,是陽光和健康的行為。而創建“五型”班組打開了做知識型員工的大門,為他們的“學”和“用”創造了一個契機,提供了一個平臺。
夯實理論基礎,厚積薄發
理論是實踐的指南,夯實理論基礎,才能在實踐中事半功倍。北廠探傷站5個青工都是近兩年畢業的大專生,他們已有較為專業系統的理論知識,北探站的老師傅們用了三個月的時間,組織他們學習超聲波探傷理論的重點章節,夯實了他們的理論知識。同時,北探站安排了馬驥師傅對公司常用探傷標準進行了細致地講解,甚至是逐字逐句的與學員溝通,使其做到深刻理解、靈活應用,綜合考慮。為了讓大家更方便快捷的學習,馬驥還利用業余時間將常用的標準、驗收規范等輸入電腦中,《承壓設備無損檢測》標準是站長外出學習帶回來的,長達三百多頁,馬驥用了一個月時間輸入,并做了細致精美的插圖,這一行動深深感染了身邊的年輕人,他們也加入了輸入標準的行列,在此過程中,不但學習了標準,更學到了馬師傅的人品和不斷學習的精神。
注重現場實踐,得心應手
北探站的老師傅們注重對青年員工進行現場教學,實踐中嚴格要求,讓他們一開始就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和嚴謹的工作作風,嚴格操作要領和操作規范。與此同時,放開膽子讓青工自己操作,操作中給他們講解為什么要改變探頭的方向,為什么掃查面積要大,能發現什么樣的缺陷等,不對的地方及時糾正。當遇到缺陷時,從材料、熱處理、鍛壓等工藝方面向他們講解缺陷形成的過程,缺陷在儀器上的波形變化及判別,哪些缺陷容易漏判等,逐漸讓他們掌握操作要領和操作規范。今年3月,青工閔海恒在超聲波探傷9000水龍頭中心管時,發現其法蘭盤內部有缺陷,底波有降低現象,師傅楊安林就讓他變換探頭方向、多方位、多角度對中心管法蘭盤進行檢查,發現其底波消失,結果發現其探傷部位有一V型深孔槽。楊安林隨即對閔海恒講解這個孔槽的成因,并告訴他以后再遇到底波降低現象就應當變換探頭多方位多角度進行檢測,切不可漏檢。同時,楊安林還叫來了站內其余幾個年輕人,讓他們動手探傷,并在身邊進行講解,給他們上了生動的一課,使他們學到了知識,積累了經驗。
8月25日,質檢中心專門組織了一場探傷觀摩施教活動。針對軸類探傷中發現的缺陷鋸片解剖,用一個快繩輪軸和一個拼裝輸入軸為例進行了現場觀摩施教和探傷。首先讓年輕人很直觀地看到了產品的缺陷大小和形狀,并通過超聲波探傷觀察軸內部缺陷波形變化情況并進行辨別,同時由站內技師進行現場操作講解,這樣的觀摩和實戰提高了年輕人對軸內探傷缺陷的辨別能力,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通過這次活動,年輕人思想活躍,大膽提問,并由老師傅們作了回答和講解。由此延伸,對超聲波探傷中容易出現的缺陷類型和底波變化情況對年輕人進行了分析。
北探站還不失時機地進行崗位練兵活動。他們把車間經探傷有問題的軸、銷軸、焊縫試板集中在一起,組織青工練兵,增強了他們的使命感和危機感,促使他們學習技術,掀起幫學趕超的新高潮。
別樣“爭吵”,交流共享
北探站員工說他們幾乎天天都在“吵”,吵什么呢?對標準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對探傷結果的裁定,都是他們“爭吵”的內容。
北探站現在有一個習慣,不管是誰在理論學習或生產實踐中遇到問題都會提出來讓大家進行討論,直到搞清楚為止,這是探傷室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年輕人的這股學習熱情和不恥下問的精神深深地感動和感染了老師傅們,他們也加入了年輕人的討論行列,偶爾還故意提一些典型的問題出來引起大家的爭論。青工陳俊甫曾提出直徑為300毫米的圓鋼,在100毫米深處發現缺陷,怎樣判別此缺陷的大小?當時大家提出了3種方法,站內人員各抒己見,整整“吵”了三天,最后大家認同了技師趙松林的方法。這個問題帶有普遍性,大家通過爭論記憶更深刻,類似的問題也清楚了,對軸類探傷缺陷的判別也更有信心了。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通過一年多“學習型”班組的創建活動,北廠探傷站的青年員工已經是探傷一線的生力軍。他們在理論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在技術操作上也演繹著一種質的飛躍,他們從最初的對缺陷的單一判別模式到依據標準綜合考慮問題,從而對產品的缺陷等級做出判別,經受住了產品的解剖和廠外的第三方檢驗。他們正在走向成熟,成為又一批寶石機械產品內在質量的捍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