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8日,丹桂飄香,秋高氣爽,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綜合調查船命名暨下水儀式在位于長江江畔的武昌造船廠隆重舉行。
上午9時,中國地質調查局王學龍副局長宣布,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綜合調查船命名為“海洋六號”。接著,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馬申達為新船下水行擲瓶禮后,禮炮齊鳴,“海洋六號”從船臺緩緩下滑,駛入長江。
“海洋六號”船是首次集地震、地質調查等多項調查功能為一體,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艘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由我國自行設計并建造。它采用電力推進系統、動力定位、全回轉舵槳等國際先進技術及設備,配置了深海水下遙控探測系統、深海取樣分析和高分辨率地震調查系統等多種高科技調查設備,集成度和自動化程度較高,通用性好,能滿足多學科、多手段綜合調查要求,將是一艘國內一流、國際先進水平的綜合海洋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其滿載排水量為4600噸,將可在國際海域無限航區開展調查。它的順利下水,標志著我國海洋地質調查裝備正在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調查船作為海洋地質工作的重大裝備,伴隨著地質事業的發展與興旺。我國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第一次擁有了由軍用船改裝而成,僅適用于近海二類航區的小型海洋地質調查船,從此,海洋地質事業得以起步。70年代后,我國造船廠建造了一批大中型海洋地質調查船,海洋地質事業得到迅猛發展,地質工作者實現了“踏遍中國海,挺進太平洋,登上南極洲”的宏偉夢想。近30年來,除了從國外引進改裝了少量調查船外,我國一直沒有專門建造新的海洋地質調查船,調查船舶普遍面臨著船齡老化,無法適應新的高科技海洋調查技術的發展。
這艘天然氣水合物綜合調查船經國家批準立項建造,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負責組織實施。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第七O八所承擔了船舶設計工作,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炳炎親自擔綱建造這艘調查船的總設計師。2007年8月在武昌造船廠開工建造。經過一年多的分段制造和船臺拼裝,船舶機電及調查設備的安裝及預埋入艙,新船已成型,達到下水狀態。
“海洋六號”下水后,還將在碼頭開展設備和管系的完善工作,系統調試和系泊試驗,然后,將進行船舶航行試驗,對船舶的各項設計指標進行考核,在確保船舶各個參數滿足設計要求后,預計將與明年上半年正式交付使用。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已于2007年5月成功在南海獲得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實物樣品。“海洋六號”建成后,將以海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為主,兼顧其它海洋地質、海洋礦產資源調查工作,將有力推動我國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的進程。
作為綜合海洋地質、地球物理工作的海洋地質地球物綜合調查船的首制船,武昌造船廠專門為此舉行了隆重的命名暨下水儀式。國土資源部規劃司鞠建華副司長、中國地質調查局王學龍副局長、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馬申達局長、中國船級社武漢分社等有關領導出席了隆重的天然氣水合物綜合調查船命名暨下水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