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博弈:追逐石油、金錢與權力的斗爭》(中信出版社2008年9月版)描述的既是20世紀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也是一段石油發展史。本書場景極其宏大——從賓夕法尼亞第一口油井的鉆出,到兩次大規模的世界大戰,再到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和“沙漠風暴”行動,最后到2008年,作者又把銳利的眼光瞄向了全球迅速飆升的油價。本文選自該書。
英國必須刻不容緩地解決石油的問題
在整個20世紀30年代,溫斯頓·丘吉爾生活在政治的荒野之中,無人理睬他的那些關于納粹野心的警告。但在1939年9月他66歲的時候,他被突然召回重任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舊職——英國海軍大臣。隨著希特勒的軍隊于1940年春橫掃西歐,倫敦的綏靖主義者下臺了,丘吉爾當上了大不列顛的首相。
英國面臨著悲觀的前景。德國人已經占領了挪威和丹麥,法國人下個月就投降,英國人將孤軍奮戰,承擔戰爭的重負。
英國政府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認真地分析了英國的石油形勢。1937年底,一個特別委員會對仿照德國采用“煤中取油”的合成燃料戰略進行了可行性研究,因為英國本土蘊藏著豐富的煤,而它所使用的油則幾乎全靠進口。盡管如此,該戰略考慮還是遭到否定。英國不僅能夠從全球獲得大量廉價的石油,而且世界兩家主要的國際性石油公司——殼牌石油公司和英倫-伊朗石油公司都設在倫敦。發展合成油不僅代價高昂,而且仔細分析起來并不保險。用許多船只,通過許多港口進口石油同依賴少數幾座超大型的、極易從空中辨認的合成燃料工廠相比較,后者更容易遭到空襲。
英國政府在制訂備戰計劃時要求石油工業給予緊密、公開的合作,在美國這樣的合作極難辦到。在英國,國內煉油工業和銷售渠道有85%集中在殼牌石油、英伊公司和新澤西美孚石油公司英國分公司的手中。1938年慕尼黑事件發生時,政府決定,一旦爆發戰爭,各石油公司之間所有的“競爭工具”都將取消,全國的石油工業將在政府的卵翼下統一管理。
英國政府還得對付皇家荷蘭殼牌集團的前途問題,因為這家集團可能被納粹控制。問題的關鍵出在公司的全權領袖亨利·迪特丁身上。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他是集團內說一不二的人物。但到30年代以后,迪特丁對公司的控制漸漸減弱,他的行為舉止愈發顯得古怪、挑剔和妄自尊大。
30年代中期,年逾古稀的迪特丁迷上了兩個人。一是他的秘書,一個年輕的德國女人;二是阿道夫·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這位意志頑強的荷蘭人迷上了英國,費希爾海軍上將和溫斯頓·丘吉爾都拉攏他,使他成為協約國堅定而狂熱的盟友。現在,他卻被納粹迷得神魂顛倒。英國外交部的一位官員曾嘆道:“他對蘇維埃的仇恨、對希特勒的敬慕和英德攜手抗蘇觀念的偏信已經是盡人皆知。”1935年,迪特丁自作主張同德國政府商談,向德國人賒售2年用量的石油,相當于向德國人提供軍事儲備。
關于這些談判的傳聞令倫敦殼牌石油公司的經理們大為震驚。一位名叫安德魯·阿格紐的資深董事要求政府責成柏林的英國使館調查此事,以便他“和他的董事會朋友們及時采取合適的措施”。
迪特丁于1936年底從殼牌石油公司退休。他同第二任妻子離婚,娶了德國籍的女秘書,并把家搬到了德國。不僅如此,他還號召其他歐洲國家同納粹合作,以阻止布爾什維克。他同納粹領導人多次互訪。
迪特丁1939年初在德國逝世,這時離戰爭爆發還有半年時間。他剛剛去世,倫敦方面就得到了令人極為不安的奇怪傳聞。納粹黨不僅在他的葬禮上大做文章,而且試圖趁機控制皇家荷蘭殼牌集團,如果他們成功,大不列顛就大難臨頭了,因為這家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啻于英國的軍需石油局,如果落入納粹之手,英國的全部石油供應系統就會遭到破壞。幸運的是,人們發現代表控制權的“優先”股份按規定只許董事掌握。迪特丁一死,他的優先股份立即就被分給了其他董事。德國人充其量只得到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普通股,這些股票對他們于事無補。
戰爭剛一開始,包括殼牌石油公司在內的英國石油企業就都把他們的下游經營合并于石油理事會,實際上等于創立了一家壟斷機構。合并工作一帆風順。各公司的加油站都被漆成了千篇一律的深綠色,產品只用一個“普爾”(pool)商標。從那以后,倫敦湖濱路殼牌-麥氏公司大廈就變成了英國石油戰的指揮所。
英國面臨著全球范圍的問題。它必須假定德國與蘇聯新簽的協定能保證德國獲得豐富的蘇聯石油,而日本入侵東南亞又將切斷英國來自遠東的石油供給。德國人還可以在家門口輕而易舉地獲得羅馬尼亞的豐富資源。戰爭爆發幾個月之后、德國人占領法國之前,英法政府試圖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舊戲,以6000萬美元的代價換取羅馬尼亞破壞其全部油田,以阻止那些油田被德國人利用。但是,雙方討價還價,始終不能達成協議,最后羅馬尼亞的石油還是落入德國人的手中。摧毀那些油田成了幾年之后盟軍轟炸機的任務。
英國必須刻不容緩地解決石油的問題。定量供應幾乎隨著戰爭的爆發而開始實行。起初私人汽車的“口糧”定在每年1800英里路程的消耗量之內,以后定量日趨緊縮,因為軍用量不斷增長,庫存逐日減少。最后私人汽車干脆斷了油。自那以后,自行車風靡英國。
在1940年的黑暗日子里,德國陸軍席卷西歐,集重兵于英吉利海峽的法國一方。人們禁不住要問,如果英國受到侵略,它的石油庫存將做何處理?德國人獲取了法國的石油儲備,因而保證了他們的進攻勢頭。納粹跨海峽進攻的成敗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奪取英國的石油供給。于是,英國人訂出計劃,一旦德軍入侵,立即毀掉全部石油庫存。那些分散于城鄉各地的毫無防衛能力的加油站也成問題,因為它們將為德軍提供極大的方便,可以隨時隨地加油。為防止發生這種情況,英格蘭東部和東南部的1.7萬個加油點都被趕緊關掉,銷售集中于比較容易保衛的2000個加油站。如果必要,可以把這2000個加油站全部點燃,不給敵人留下可乘之機。
英國面臨著一個壓倒一切的難題——如何保證其戰爭期間的石油供應?戰斗打響后,英國的石油消費將會直線上升,只有其產量約占全球2/3的美國能提供足夠的石油。
1940年12月,第三次穩獲總統寶座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宣布美國為“民主政體的武庫”。1941年3月,美國實行租借法案,從而解決了英國面臨的財政問題。隨著對中立立法的放寬執行,向英國運送補給的限制逐漸得以克服。當1941年春英國的石油供應急劇惡化之際,從美國東海岸各港送油的50艘油輪駛向了英格蘭。這樣,美英石油供給線在1941年春末接通。美國用燃料支持英國在歐洲孤軍奮戰。當時,美國實際上有日產100萬桶石油的剩余生產力,相當于370萬桶日均產量的1/3左右。之所以有這些剩余生產力,乃是由于20世紀30年代聯邦和州政府達成的妥協安排,結果它變成無價之寶,對盟國的安全系數具有不可估量的戰略意義。若無這些剩余生產力,也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會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