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布什日前解除了其父老布什18年前設立的近海石油開采行政禁令,同時敦促國會也廢除相關法律禁令。美國政府對近海石油開采態度出現轉變,背后反映出的其實是國際能源結構的嬗變。
美國有關近海石油開采禁令共有兩項,一是美國政府頒布的行政禁令,一是國會的法律禁令。只有兩項禁令同時被解除,石油公司方可進行石油開采。
目前反對國會解除法律禁令的主要是國會多數黨民主黨、因近海采油而利益受損的旅游和房地產業、環保團體以及與聯邦政府存在利益糾葛的佛羅里達和加利福尼亞等地方政府。
反對者的主要理由首先是近海采油可能污染環境,主要例證即是促成近海采油兩項禁令的1969年加州石油泄漏案和1989年Valdez油輪泄漏案。其次,石油開采費時費力,中短期內無法緩和油價壓力。第三,近海采油解禁并不意味著石油公司有能力立刻勘探發掘,主要例證是美國政府已出租的9000多萬英畝土地和水域有四分之三閑置。此外,反對方認為,面對高油價,美國應當降低石油依存度,而非增加產量以滿足消費者的饕餮胃口。
抨擊布什政府解禁者還指出,曾作過石油公司老板的布什顯然代表了石油行業的利益。不過共和黨之所以敢在大選年打出近海采油這張牌,主要依靠的是強大的民意基礎。5月的蓋洛普民調顯示,57%的美國人支持解禁近海石油開采以應對高油價,這一比例比5個月前幾乎翻了一番。
支持布什者的依據首先是美國近海有著極其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足以提高美國石油自給率。據美國能源部估算,這些禁令范圍內的區域可開采石油180億桶、天然氣76萬億立方英尺。而這一數字僅是能源部根據25年前的數據估算出的,鑒于當時勘探技術落后,石油行業認為這一數據僅是冰山一角。其次,部分淺海油田可很快投產,有些油田甚至還保留當年的井架,尤其是在加州海岸,最快一年內就可產油。第三,如今的石油技術較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已有長足進步,不會污染環境,比如近年來墨西哥灣產油區每年遭遇颶風襲擊,卻沒有出現大的石油泄漏事件。另外,美國解除近海采油禁令具有象征示范意義,布什認為如果美國不解禁近海采油,將無法說服其他國家增加石油產量。
固然,布什政府解除近海采油禁令可從石油集團利益角度理解,也可從共和黨的大選作秀角度理解,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近海采油這一話題被封凍了近30年后重被開啟,反映出應對高油價的迫切性,也反映出國際能源格局在這30年內的嬗變。
美國大陸石油日產量1970年曾達940萬桶,此后逐年下降,去年降至510萬桶,近40年間下降了46%;同時美國石油進口比例從32%提高至59%。在低油價時代,美國這種保護自己環境,用別人油的做法還行得通,并且大規模封存本國陸地和近海石油也產生了經濟和軍事威懾作用。
但近年來,隨著國際原油供求關系愈加緊張,高油價時代來臨,石油買方市場變為賣方市場。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生產和消費兩大集團勢均力敵、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被打破。一些西方學者指出,油價的持續攀升不僅反映了供求關系的暫時震蕩,也反映出消費國與供應國之間權力的持久轉移,新的秩序正在形成,美國等消費大國正從優勢轉為劣勢,改變姿態在所難免。
國際能源機構本月的報告顯示,目前國際石油市場日供需缺口為40萬桶,但握有一定剩余產能的歐佩克卻遲遲不增產。今年美國不斷要求歐佩克增產,卻屢屢遭拒,這種尷尬是前所未有的。
國內油價飛漲,通脹壓力不斷加大,而國際油價又很可能長期維持高位,在這種情況下,求人不如求己,重新考慮解除近海采油也確是美國的無奈之選。
美國白宮發言人佩里諾承認,在汽油價格突破每加侖4美元后,部分民主黨議員也開始轉變立場。目前參議院預算委員會也組織了跨黨小組,討論妥協方案。其實,規模較小的類似方案兩年前也有過,當時的國會達成妥協,同意增開墨西哥灣830萬英畝近海區域用于石油開發。
不管怎樣,美國這場近海采油解禁爭論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高油價時代已來臨,改變姿態在所難免,美國必須做出長遠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