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經說過:“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今年國際原油價格攀升至每桶140美元以上時,這句話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奉為圭臬,圍繞石油這種“黑色黃金”展開一場曠日持久又異常激烈的鏖戰。隨著這場“戰爭”的持續展開,世界“石油軸心”大轉移的征兆也越來越明顯。
1、中東石油牌不再硬
中東的石油開采興起于上世紀初。一部中東歷史寫滿了一個道理:石油的多少幾乎是支撐起一個國家以及決定國家重要性的關鍵因素。伊拉克和沙特石油開采的歷史并不久,但產量頗豐,后來居上。沙特直到1935年打出了第一口油井,3年后才進行商業性開發。然而,光達曼油田的產量就足以使沙特一躍成為石油界“龍頭老大”。
迫于各方的重重壓力,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國沙特終于決定7月起每天增產50萬桶石油。但這一單邊政策卻遭到歐佩克其他成員的抨擊,它們堅稱沒有增產石油的必要,油價升高并非由于供應不足。分析人士認為,這些國家之所以如此堅持,一方面固然有維持高油價的用意,另一方面也源于越來越強烈的危機意識。近些年,國際油價的一路飆升使很多中東產油國開足馬力、過度生產,現在已經顯現疲態、后繼乏力,在面對日益崛起的新興產油國,他們不得不開始“惜油如金”。
由于石油是一次性消費的戰略資源,因此先開發國家與新興石油生產國相比并不占優勢。早有專家提出,21世紀的前50年是石油儲量壽命的臨界點,而傳統產油國的前景尤其堪憂。中東產油國已經走過叱咤風云的輝煌時期,在過去30年里,它對世界石油出口的控制至少下降了15個百分點以上。一方面,中東產油國在石油開采上越來越受技術的限制,尤其隨著易采地區的油田油源不斷下降而不得不進軍邊遠地區時,技術問題尤其突出。而中東產油國的設備大多從西方進口,中東產油國難免被西方國家牽著鼻子走,因為它們離不開西方國家的技術、設備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西方一些石油公司對中東國家的石油儲量提出了質疑。它們通過技術分析,認為沙特境內的世界最大油田--加瓦爾油田已經處于開采的中晚期,面臨諸多困難。
中東傳統石油大國的地位受到新興石油國家的挑戰是肯定的,因為中東各國的石油儲量雖然豐富,生產也比較發達,但石油加工業卻極為薄弱,而新興石油國家則很注意克服這方面的不足,競爭力遠遠高于傳統產油國。中東各國已經過了輝煌期,開始步入“中年”甚至“晚年”了。反觀新興產油國,后勁十足,像是初出茅廬的小伙子。不過中東國家也是這樣過來的,所以“不會有很強的失落感”。中東地區的石油產量,迄今經歷了兩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在1973至1979年,平均年產量在11億噸左右,第二個高峰期是從1997年至今,年產量超過10億噸,這兩個高峰期已經消耗了中東地區很多的石油,不可能再出現第三個高峰期了。這樣,中東作為傳統石油大國的地位將有可能改變。
一些阿拉伯媒體還認為,能源消費的改變也是促使中東石油走下坡路、導致世界石油能源結構重組的誘因之一。如美國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就一直致力于石油供應的多元化,1977年美國從海灣進口28%的石油,如今已降到22%。其他國家幾十年來也都不斷開發、扶植新的石油生產國。這些都使中東的石油牌不會像以前那樣硬。
2、俄能源或已“人到中年”
歷史上,阿拉伯人曾成功使用“石油武器”與西方抗衡,現在,這件武器正被“后起之秀”們接過。2008年第一季度,俄羅斯憑借950萬桶的原油日產量超過沙特成為全球第一大產油國。俄羅斯把石油作為同歐洲國家和世界石油消費大國打交道的重要籌碼,而為了更好地利用手中這張牌,它十分注重維護石油大國的地位。近來,俄羅斯在境內新增了石油鉆機500臺,其石油工業在積極引入外資的同時,也在向海外轉移。
但是,俄羅斯的情況也并非一片樂觀。俄聯邦統計署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俄羅斯的石油開采量首次出現下滑。魯克石油公司副總裁列奧尼德·費頓早前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俄石油生產高峰期已過,再也不會回到以往的水平了;俄《觀點報》也援引俄工業與能源部長赫里斯堅科的話說,俄石油減產是油田枯竭和開發費用增加所致。“石油開采趨緩這個階段并不可怕,但顯而易見的是,輕松開采石油的階段結束了,俄羅斯現在需要把大量資金投入到石油勘探和油田開發中。”但是,問題恰恰出在資金短缺上。該報題為《石油人缺錢》的文章稱,俄羅斯經濟最富的一個行業遇到了大問題,石油產量下降,沒有錢開采新油田,而舊油田在枯竭。
也有專家對俄石油生產已達峰值的預測持懷疑態度。“發現”金融公司的基礎分析處處長娜塔利亞認為,“俄羅斯的石油開采速度的確在減慢,但說產量開始下降則為時尚早”,盡管2008年俄羅斯只開采4.98億噸左右的石油,比去年還是會增長1.5%;近10年來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可能處于高峰期,今后10年每年仍會保持1%至2%的增長。
如此爭論不休讓人們深感疑惑:俄羅斯的能源開采與供應已經是“人到中年”了?
(本文待續,請繼續閱讀《觀察:全球石油版圖悄然改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