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2008年以來,全球油價暴漲。由于中國50%石油來自進口,高價進口與低價成品油之間的價格倒掛日益嚴重,“油荒”現象愈演愈烈。那么,原油價格為何迅速攀升?面對此,中國又能否找到油價改革的良方?
6月以來,全球原油價格進一步走高,截至2008年6月12日,美國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NYMEX)7月交貨的原油期貨已升至每桶136.74美元。與此同時,為防止通貨膨脹惡化和加劇國內企業成本上升的壓力,中國仍然靠行政手段和財政補貼來維持國內成品油的低價。
由于中國50%石油來自進口,高價進口與低價成品油之間的價格倒掛日益嚴重,“油荒”現象愈演愈烈。那么,原油價格為何迅速攀升?面對此,中國又能否找到油價改革的良方?
全球油價暴漲,中國“油荒”頻現
進入2008年,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勢頭更為嚴重。截至2008年6月12日,美國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7月交貨的原油期貨已升至每桶136.74美元,與2007年底相比,上漲幅度超過42%。不僅如此,市場普遍認為,未來油價還有極大的上漲空間,甚至可能達到每桶200-250美元。2008年5月16日,高盛(Goldman Sachs)報告認為,接下來的6至24個月內,油價很可能漲至每桶150-200美元。2008年5月20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總裁表示,在可預見的未來,油價可能達到每桶250美元。
1983-2008NYMEX紐約原油期貨每日結算價格(Front Month)
來源:NYMEX
中國成品油供應日趨緊張。2008年5月中旬以來,中國華南、華北、華東等地區成品油供應日益緊張,越來越多的加油站無油可加。2008年5月20日以來,上海多處加油站的90號、93號汽油和柴油斷檔,另有部分加油站限額、限對象出售(商務部)。2008年5月28日,北京首次出現對小型車93號加油進行限制的情況,每輛小型車只允許加油100元(北京青年報)。為緩解“油荒”,2008年6月1日起,中石化、中石油決定在上海市每日增加投放汽油、菜油各1000噸。2008年6月5日,中石化、中石油在上海進一步加大供應力度,汽油、柴油基本實現敞開供應。但截至目前,除北京、上海成品油供應相對穩定以外,全國其它地區的成品油供應仍然十分緊張。
金融投機推高國際油價
供需緊張會推動原油價格上升,但難以解釋5月以來的油價暴漲。從需求來看,近年來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經濟不斷增長,石油需求也日益增大。2003-2007年,中國每日石油需求從558萬桶升至758萬桶,石油進口量也從1.3億噸升至2億噸。從供給來看,2008年4月以來,OPEC石油產量出現下滑,市場普遍擔心未來石油供給。2008年4月,由于尼日利亞產量銳減,歐佩克13個成員國的日均產油量為3187萬桶,較3月份下降了35萬桶。2008年4月,尼日利亞總統能源顧問報告聲稱,如果石油行業未能得到有效融資,2015年,尼日利亞石油產量將面臨減少三分之一的風險(英國《金融時報》)。
供不應求以及對未來石油供給的擔憂推動石油價格上漲,但5月以來的油價暴漲很難從供需不平衡的基本面來解釋。2008年5月內,歐佩克日均產油量回升至3224萬桶。按照美國能源署(EIA)的預測,2008-2009年間,全球的石油供需整體上仍然較為均衡。
全球石油供給需求及增長率展望(單位:百萬桶/日、%)
來源:EIA
金融投機助長恐慌情緒,成為油價暴漲的重要因素。2008年6月5日至6日,紐約原油期貨結算價分別比前一日上漲5.49美元和10.75美元,遠遠超過基本面變化所能解釋的幅度。目前,市場普遍認為全球石油生產已經達到歷史高點,并對未來的石油產量普遍持悲觀情緒。金融資本在原油期貨上的炒作,則使得市場的恐慌情緒進一步放大,推動油價非理性上漲。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的數據表明,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原油期貨多頭頭寸持倉數量上漲37%,達到26萬份。
中國“油荒”源于油價體系
油價倒掛、油企囤油是“油荒”的直接原因。目前,中國原油價格基本與國際接軌,但成品油價格受到嚴格管制,暴漲的原油價格導致原油成本遠高于成品油價格,油價“倒掛”日益嚴重。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國企依靠政府的財政補貼尚能維持。但中小型煉油企業則由于虧損過大而紛紛停產、減產,影響國內成品油供給。此外,部分地方煉油企業為從未來的油價上漲中獲利,開始利用自身油庫囤積成品油,使得供給更加緊張。
石油市場體系不完善是中國陷入石油困境的根本原因。從定價機制來看,政府定價的方式很難反映成品油市場的供求關系,只有市場化的定價才能反映供求關系,才能達到油價與國際接軌的目的。2007年11月1日成品油提價以來,盡管國際油價上漲幅度超過46%,中國成品油價格始終保持不變。油價管制形成人為的低油價,導致國內通貨膨脹被低估,也導致石油能源浪費、石油走私等行為普遍存在。從供給來看,由于國內產量很難大幅提升,進口石油來源地也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中國未來的石油供給尚未得到足夠的保障。與美國、日本相比,中國在收購海外油田的過程中常常遭受到更大的輿論壓力,降低了收購成功的可能性。
由于中國的石油進口增長迅速,國內油價又處于低位,國際社會要求中國壓縮石油需求、提高油價的呼聲日益高漲。此外,盡管國內石油供應緊張,部分企業仍然選擇將部分成品油出口,以獲取更高利潤,直至2008年6月初才停止出口。例如,按照2008年正常計劃,中石油每月約出口6萬噸柴油。2008年6月3日,中石化、中石油同時表示將停止成品油出口,以保障國內供應。
中國油價改革展望
奧運會后進行油價改革的可能性日益提高。隨著國際原油價格不斷走高,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弊端也日益凸顯,客觀要求盡快對成品油定價體系進行改革。但是,立刻放開成品油價格無疑會惡化通貨膨脹,導致居民、企業生活、生產成本大增,進而影響社會穩定。因此,奧運會前進行油價改革無疑是不合時宜的。更為合適的機會可能在奧運會后,一旦通貨膨脹有所緩和,政府便可適時開展分階段的成品油價格改革。第一階段內,在上調成品油零售基準價的同時,還應加大零售價的浮動區間,同時嚴厲打擊囤油、走私等行為。第二階段及以后,在政府的監管下,逐步實現石油企業自主定價,直至實現成品油價格的市場化。
更為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石油供給保障體系。在國內石油方面,可以加快開發海上石油資源,同時加快實施“煤制油(CTL)” 戰略,以增加可能的國內石油供給。在進口石油供給方面,除了已有的中東、非洲等重要石油來源地外,還應加大在俄羅斯、中亞等地的拓展力度。與易受地緣政治影響的中東相比,俄羅斯、中亞等地的石油供給相對更為安全。此外,中國還應加快實施石油戰略儲備計劃,一方面保障未來石油供給,另一方面也可在油價放開后,通過儲備的增減來穩定成品油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