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石油部長侯塞因·沙赫雷斯塔尼(Hussein al-Shahristani)19日在巴格達表示,將與中國簽署一份價值12億美元的石油服務合約,這是2003年多國部隊入侵伊拉克以來該國金額最高的石油協議, 以代替中國與薩達姆政權簽署的一份產品共享協議。根據新的合約,中國將不再持有伊拉克阿赫代布(Adhab)油田股權,而將對其進行技術和人才支持,并獲得勞務費。
沙赫雷斯塔尼將于8月底訪華正式簽約,這將是伊拉克新政府首次兌現薩達姆時代石油協議。但對伊拉克石油部長擬于本周訪華消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昨天未正式確認。
伊方否決俄羅斯合約
沙赫雷斯塔尼19日接受伊拉克一份報紙采訪時表示,本月底將親赴中國就合約進行深入商談。他表示:“我們已和中國進行長達一年的談判,認真商定相關合作方式,將原來的產品共享協議調整為服務合約。中方亦對此表示同意,合約價值12億美元。”沙赫雷斯塔尼在講話中表現了一個“富油”國家的優勢姿態,稱不排除與其他國家簽訂合約的可能,暗示中國面臨競爭。
但同樣是與薩達姆政權簽署的能源合作協議,俄羅斯大型私人石油公司盧克公司的合作條款卻遭到了沙赫雷斯塔尼不留情面的否決。沙赫雷斯塔尼19日表示,俄方當年那份合約充滿政治色彩,條款完全缺乏公平性。
此前中伊共享協議規定,中國公司持有Adhab油田的股份并從中分得紅利。由伊拉克政府與中國石油(601857,股吧)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簽于1997年的這份共享協議,合約價值6.7億美元,因2003年伊拉克戰爭而凍結。
30億美元短期合同或遭棄
今年6月30日,伊拉克政府宣布石油開發計劃。當時沙赫雷斯塔尼稱,國內6座油田與2座氣田將面向包括4家中國企業在內的41家外國石油公司公開招標。對歐美石油巨頭而言意味著他們重回闊別36年的伊拉克油田;而美國紐約時報稱,中俄能源公司可能被伊拒之門外。入圍此次公開招標的41家公司中,西方石油公司占23家,其中美國獨占7家,英國3家;此外,中國和日本各有4家。中國4家公司分別是中國石油、中海油、中國石化(600028,股吧)和中國中化集團公司。
伊拉克新政府此前一直與國際石油公司談判6個不經招標的短期技術支持合同,每個技術支持合同價值約5億美元。伊方希望通過此把本國石油日產量快速增加50萬桶。但美國駐伊大使館負責協調伊拉克經濟過渡的外交官查爾斯·里斯8月17日在巴格達說,伊拉克政府很可能放棄簽署30億美元短期石油合同的計劃。伊拉克以馬利基總理為首的政府一直希望2009年前簽署大量新的能讓全球石油公司在過去40年首次于商業上進入此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國油田的石油協議。
第一階段是短期協議,這些短期協議原計劃今年年初簽署,但由于在支付條款上發生嚴重分歧,這些短期協議迄今還無法簽署。短期技術支持協議所涉及國際石油公司有:皇家荷蘭殼牌公司、殼牌公司與澳大利亞BHPBilliton公司組成的國際財團、英國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雪佛龍公司和道達爾公司組成的國際財團及由阿納達科公司、Vitol公司和Dome公司組成的國際財團。
另悉,伊拉克石油部已經決定宣布,將于今年10月17日至19日在巴格達舉辦石油和天然氣大會,目的是讓外國石油公司對伊拉克能源領域的發展潛力有更全面的了解,預計有包括美、英、法等國石油巨頭在內的50多家國際石油公司與會。
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儲量1150億桶,僅次于沙特阿拉伯和伊朗。長期的戰亂和制裁使伊拉克石油工業遭受很大打擊,產量一直在日均200多萬桶左右徘徊。伊政府正致力于吸引外國投資者,以重振被視作該國經濟命脈的石油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