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汽車沒有滑板快:6月30日,法國北部的法朗潘,大批卡車司機以堵塞道路的方式抗議油價上漲,一名少年蹬著滑板車從堵塞公路的卡車旁經過
中國專家認為,合理的油價應該在每桶50-100美元,現在的石油價格被全球800多個對沖基金控制
■本期嘉賓
陳鳳英: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世界經濟所所長
龐昌偉:中國石油大學能源中略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教授
高世憲:國家發改委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我認為合理的油價應該在50-60美元每桶,現在的泡沫已經超過了百分之百還多。
———陳鳳英
我認為合理的石油價格應該在80-100美元每桶。
———龐昌偉
把自己的車油箱加滿,從6月20日起,又要多花幾十元錢了。現在,人們擔心的已經不是油價將漲多高,而是下一次漲價是何時來臨。
7月3日,紐約商品交易所油價盤中達到每桶145.85美元歷史新高,收盤時上漲1.72美元,創下每桶145.29美元最高收盤紀錄。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油價上漲1.82美元,收于每桶146.08美元,盤中最高攀至每桶146.69美元,也刷新了交易和收盤價格最高紀錄。國際油價在上周之內飆升超過3.7%.
7月1日,國際能源機構發布的石油市場報告指出,由于原油供應增長受限,煉油產能存在瓶頸和需求繼續增長,未來5年全球石油供求關系依然緊張。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首席執行官阿列克謝·米勒則聳人聽聞地預測,國際油價將“很快”漲到每桶250美元。
7月3日,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落幕的、被寄予厚望的世界石油大會并未能給油價“高燒”尋得“退燒良藥”。大會期間,國際能源機構執行干事田中伸男警告說,當國際油價飆升至每桶140美元以上時,世界很顯然就已經處于第三次石油危機。
進入7月,油價將繼續上漲的動因,從世界各地傳來的消息面上分析,似乎又在進一步增大。聯想起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和70年代的兩次因油價高企而引發的世界經濟危機,新一輪的油價高漲是否會重致新的經濟危機?我們是否又要進入新的困難時期?
被炒作的石油危機
石油危機是一個被國際炒家放大的概念,認為供求緊張導致油價提升是錯誤的
南都:油價高速上漲是因為供求嚴重不平衡嗎?
陳鳳英:我認為現在的油價高速上漲是在制造一個越來越大的泡沫。
供求關系有一定緊張,但這不是主要的因素。2007年,全世界每天的石油需求是100萬桶,今年是每天90萬桶。雖然在發展中國家的石油消費是高速增長的,但在發達國家,特別是歐美國家,石油消費是在逐年萎縮的。認為供求緊張導致油價提升是錯誤的。
龐昌偉:石油需求是剛性的,高油價將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卻是不得不預防的,所以,從全球來說,發達國家一直在尋找替代的新型能源,石油需求必將隨之出現下降,如果國際油價繼續攀高而高得離譜,受害的最終將是以石油輸出為主要收入的石油出口國。
南都:現在,國際上很多人在提石油危機,認為可開采量和已探明儲量可用的時間越來越少,石油危機真的到來了嗎?
陳鳳英:提石油危機,幾十年前就開始了,可是,我們回過頭看,石油危機真的到來了嗎?石油儲量是否真的很快就要用完了呢?我的感覺是石油危機不會在最近出現,新近的世界銀行的報告是全球石油儲量還夠用41.5年,而在2006年的報告是夠用40.5年,而在上世紀70年代,這個提法是夠用二三十年。
幾十年過去了,石油非但沒有開采完,反而可開采量增加了,因為新探明的儲量在增加,海洋石油大量發現和開采。當然,最終有一天,石油會開采完的,但不是現在,提石油危機還為時過早。
龐昌偉:從上個世紀70年代爆發石油危機后,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就開始注意逐漸減少經濟增長對石油的依賴,特別是進入90年代后,很多國家逐步走出了以汽車工業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現在總的情況還是供大于需的,石油價格不是歐佩克在主宰的,而是被全球800多個對沖基金控制的。
石油危機是一個被國際炒家放大的概念,歐佩克并沒有賺到多少錢,大量的石油創造的財富正在流入“黑色基金”。
南都:我們更多的是看到中國的石油消費增長,汽車越來越多,全球的石油消費結構是怎樣的?
龐昌偉:投機資金炒作確實是推高了油價,但是“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正是由于原油供不應求、油價大幅上漲這樣的預期,投機資金才會借機來趟這渾水。
中國石油消費將繼續高速增長,已經是全球第二石油消費大國了,我們還是應注意學習發達國家,控制石油消費增長。
油價拐點何時出現
我認為合理的油價應該在50-60美元每桶,現在的泡沫已經超過了百分之百還多
南都:除了供求關系外,油價高漲的其他因素是什么?
陳鳳英:我認為美元貶值可能是又一個重要因素。美元一直在貶值,又碰上次貸危機出現,貶值更是一發不可收拾,這使得以美元為結算單位的石油價格加速攀升。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國際投資銀行等炒家為了投資獲利。國際油價在從每桶30美元到接近100美元時,已經是被對沖基金和石油公司完全金融化的一個過程,而到現在的140多美元每桶,投機獲利的因素更為明顯。被完全金融化的石油,是與實體經濟脫鉤的。
龐昌偉:美元貶值影響到了產油國的收入,降低了他們的購買力,那么,他們也將用油價上漲增加的收入彌補因美元貶值造成的經濟損失。
石油金融化是一個明顯的趨勢,也是油價高速增長的一個原因。在迪拜和東京、新加坡等地的交易所里,原油期貨合約交易正在進行,而在俄羅斯和伊朗,新的石油交易所也開業了。石油期貨市場的發展,使全球上萬億美元的資金流入,使石油從一種單純的套期保值工具發展成為新興的金融投資載體。期貨交易量遠遠高于現貨需求量,中間的持倉者自然就是獲利套現者。
南都:這一輪的油價上漲何日是個盡頭?最高點將達到多少?有國際機構已經給出了預測是每桶將達到200美元,會這樣嗎?
陳鳳英:我認為到今年下半年,油價將放緩增長速度,達到150美元每桶后將會放緩增長速度,或許150美元就是油價的最高點。當然國際機構預測的每桶200美元也是有可能出現的,如果國際炒家一味追求高利潤的話。
我樂觀地估計,明年初可能達到最高的油價峰值,會進入到一個高位運行期。
龐昌偉:我樂觀預計最高點到150美元每桶,明年1月,我認為將是油價達到最高點開始下降的時候,因為美國因素很重要。美國大選將在今年底揭曉,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很有可能當選,他勢必推行強勢美元政策,使美元升值,促使油價回落。
南都:結合目前的供求量,合理的石油價格應是多少?
陳鳳英:短期內不能指望油價回落下來,即使這個泡沫已經很大。我認為合理的油價應該在50-60美元每桶,現在的泡沫已經超過了百分之百還多。因為上游的投資短期內不能見效,如俄羅斯、巴西等國家增加的新油井建設,要在3-5年內才能為石油增產做出貢獻,所以,要使得油價回落到合理的價格,我認為應該在2011年前后,拐點就應該出現。在那時,美聯署肯定上調利率,美元開始進入升值通道,次貸危機解決已經差不多了。
為什么說50-60美元每桶是合理價位呢?因為在2006年的世界銀行報告,每桶石油的成本是10美元,今年,每桶石油的開采成本是20美元,加上中間商和下游企業獲利,50-60美元每桶的價格應該是正常的。
龐昌偉:我認為合理的石油價格應該在80-100美元每桶。美元要強起來,不要再頹廢下去。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已經超過了沙特,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應該和美國平起平坐,共同規劃世界石油市場格局和消費結構。油價泡沫過大,肯定是不利于世界經濟發展的。
雖然現在泡沫已經很大,但還不能一下子捅破,否則將對世界經濟帶來災難,只能按照市場規律,使其自然回歸到理性價位。
油價高企沖擊了誰
這次石油危機沖擊的是最窮的人,是既沒有糧食又沒有石油的國家和地區
南都:現在,許多人提起高昂的油價就很恐慌,因為實在搞不清楚還要高到哪里去,也有人擔心今年的GDP肯定要受影響了。
陳鳳英:其實,我們沒必要過分恐慌,因為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決定了,我們的經濟發展不會因油價高漲而受到太多影響。目前,我國70%的能源消費還是煤電,而石油只占到能源消費的20%.我們50%的石油是靠進口,但還有50%的石油是靠自己生產的。
歐美的石油消費在能源消費中普遍占到40%,比我們受的影響要大。日本的石油百分之百靠進口,雖然他們的石油消費是下降的,但所占的比例還是很大,受到的影響肯定也會比我們大。
龐昌偉:我覺得中國是有能力抗得住150美元每桶的石油價格,但再高上去,經濟發展就肯定受到很大的影響了。
當然,我們要做好過一段艱苦日子的準備,應該有這個信心,如果抗得住,就過去了。為了國家經濟以后更好地發展,過一些苦日子也是值得的。
南都:也就是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不會很大,原因是什么呢?
陳鳳英:據IMF統計,2002年至2006年,國際石油價格上漲了164%,年均漲幅達到26.7%.但世界經濟始終維持在5%左右的增速,國際貿易以7%至9%的速度高速增長。油價雖然影響世界經濟,但不會很大,我是認可這個觀點的。
南都:那么是否可以說,全世界都可以不用過分擔心油價的高速上漲?
陳鳳英:雖然說對中國的影響相對較少,但是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影響卻不可忽視,有可能是引起這些國家政局動蕩的一個重要因素。越南就是第一個犧牲品,接下來可能是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因為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不夠多,不多的美元會被高昂的油價吞噬,由此帶來的糧食等日常生活用品價格也將居高不下,形成通脹,造成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下降,對政府不滿。
龐昌偉: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所承受的壓力要比我們大得多。雖然中國也是新興市場國家,但我們國家的財政要比他們好,可以拿出一些錢補貼因油價上漲受損較重的行業。
這次石油危機沖擊的是最窮的人,是既沒有糧食又沒有石油的國家和地區。他們將面臨非常大的困難。
南都:也就是說,我們不用過分悲觀,還應理性對待油價高漲。
陳鳳英:還是應小心對待吧,有一句話說,危機總是發生在得意忘形時,像越南,他們忘記了危機的存在,結果危機一夜之間就來臨了。我們要有危機意識,防范措施早出臺比晚出臺好。
因為高油價等因素,我們的經濟可能要進入到一個低谷期,但肯定會比上世紀80年代末期更容易挺過去。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可能要低速,但還是要冷靜對待。
龐昌偉:30年的經濟發展,中國積累了很多外匯儲備,人均GDP已經達到2480美元了,每年的財政結余還是有一些。即便今年的經濟增長出現負數,也不必過分驚慌,我們還是有抵御能力的,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疏通中國油路
我認為政府不應再對成品油進行補貼,而應將石油價格更加市場化
南都:面對油價高漲,煤電價格也沒停歇,也呈上漲態勢,國家職能部門有無對應策略?
高世憲:應對能源價格上漲和供需矛盾,國家層面早就在做積極應對,能源改革永不停歇。有人主張建立一個能源部,但終點并不是一定要建立能源部。在今年兩會期間,就已經提出除了組建能源局外,還建立國家能源委員會,目前,已經組建到位了。
國家能源委員會是更高級別的能源協調機構,能源局不能協調的事情,可以交國家能源委員會。它涵蓋了商務部、電監會等所有涉及能源領域管理職責的部門。能源領域的改革,將加強政府對能源事務的綜合管理,利于政府對國家的能源安全和今后的能源戰略做更多考慮。
南都:對于普通百姓來說,高油價使得很多人車不開或少開,但對于生產企業來說,耗油重的企業總不能停下生產機器。
高世憲:中國也應該從根本上改變能源消費結構了,降低對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的依賴。高昂的油價政策才會有利于對原油的節約使用,對加強環保節能型社會建設有促進作用。
所以,我認為政府不應再對成品油進行補貼,而應將石油價格更加市場化,雖然短期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通脹壓力,但從長遠看,國際油價下降不可預期,成品油補貼壓力與日俱增。如果取消補貼,過高的油價才會使企業關注節能效果,降低原油需求。
南都:是否尋找更多的石油來源,疏通更多的石油通道是中國應對未來石油和能源短缺的必須措施?
龐昌偉:全球找油已經是中國石油企業多年來在做的事情,比如在非洲的石油投資。與產油國合作,建立管道互通可能是更主要的辦法,比如中國和俄羅斯多年來關于安大線的談判,與巴基斯坦建立中巴輸油管道的動議。因為地理因素,中巴管道可能不是一個近期內啟動的事情,但也是一個突破馬六甲困局的辦法。
普京早就說過,泰納線肯定要先通向中國,再通往日本,預期是今年下半年,但現在看來又要推后了。我們應理解俄羅斯石油布局的全面考量,現在看來,應該能在2010年接通。梅德韋杰夫上臺后,普京是懂石油的,又任了總理,對遠東管道應是有好處的。他也很重視遠東管道,對中俄合作有好處。
高世憲:石油短期內不會有缺口,世界石油資源在2030年前絕對采不完,但是要儲備。建立石油戰略儲備是必須的,而且,我們正在做,一些石油儲備基地正在建設。如果石油儲備來自國外,國家會動用一部分外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