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飆升背后是投機炒作,還是需求過于旺盛?在紛亂的爭論聲中,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舉辦的第19屆“世界石油大會”,又于本周上演(6 月30日至7月3日)。本次會議的主題是“世界在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提供能源”。會議將就石油勘探開發、煉油和石油化工、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行業管理等專題進行研討,并圍繞社會責任和水資源等問題舉行特別會議。
大國對話
但與沙特上周在吉達安排石油生產國與消費國舉行的高峰會一樣,謀求設法解決油價問題,卻并不能讓消費國真正看見曙光,越來越多的石油大會究竟能為世界經濟帶來什么?
“在國際能源問題上,中國的地位舉足輕重。”世界能源金融大會主席何世紅告訴記者,“因此,在中國舉辦世界石油金融大會和世界能源金融大會至關重要。”據國際能源署預測,未來五年全球石油需求將以每年1.6%的速度增加,也就是說將從2008年的8690萬桶增加至2013年的9410萬桶。其中,90%的石油需求仍來自于亞洲、南美和中東地區等發展中國家,而在傳統的油耗大國,由于能源使用率的提高,事實上,其石油需求正在下降。
“那些超級大國突然發現,過去世界經濟問題可以通過G7(七國會議)來解決,后來增加了中國、俄羅斯和巴西成為十國,而現在很多問題只需要G2 了,也就是美國和中國。”中金公司研究部(香港)副總經理、分析師沈建光稱:“這就是為什么美中戰略經濟對話如此重要的原因。”
在中金公司研究部“主要國家占全球經濟總量比重圖”中,按購買力平價匯率估算,中國的GDP已居世界第二,總量約為美國的一半,而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的GDP居世界第三,不到美國的四分之一,并略低于日本。
“這也就是說,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或第三大經濟體,” 沈建光認為,“中國地位的重要性在能源領域尤其如此,” 過去,眾多專家一直在強調,中國需求對石油價格的增長影響甚微,而近日中國石油價格上調后,國際原油期貨大跌4.75美元,充分證明了中國在能源領域的重要影響力。
能源利用率怪圈
據國際能源署2008年6月30日發布的中期石油市場報告稱,未來五年中國每年石油需求將占到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中國需放松油價管制以消除成品油短缺。
在這份報告出爐前10天,中國剛剛上調了能源價格,這不但是中國自去年11月以來首次上調成品油價格,更是四年多來調價幅度最大的一次。但這次調價不但沒能更深層次的影響國際原油價格,甚至連中石油也未能因此獲益,“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調得還不夠多”。中金公司專司能源分析的張金濤認為,“本次成品油價格調整,僅能使中國斷氣石油需求下降0.54%,而從長期來看(1約10年),將使石油需求下降3.78%。但CPI卻將因此上升0.9 個百分點。”
根據統計,全世界實行的補貼成品油占消費量的四分之一。價格管制的放松和削減價格補貼,將會抑制市場的需求,間接降低國家油價,但由于牽涉到復雜的社會、政治問題,尤其在通貨膨脹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各國政府在改革能源政策方面都非常謹慎,要真正使能源定價機制走向市場化需時甚長。
“如果中國政府政府能夠真正讓國內油價調整一步到位,那么國際市場要炒作中國石油需求就不是那樣容易了。”經濟學家易憲容稱,“形成有效的市場價格機制,有助于恢復目前國內股市投資者完全喪失的信心。”
高油價讓曾經被塞車問題所困擾的洛杉磯高速公路變得暢通無阻,曾經奢侈的美國人越來越傾向于選擇公共交通。而在中國,對石油價格最敏感的個人消費占比很低,根據中金公司提供的數據,中國個人消費占汽油消耗量的6.5%,而在柴油領域,這一數字僅為1.4%。也就是說,目前的調價對公車消費的財政支出會造成壓力,但對于中國的石油需求來說,收效甚微。
另一方面,工業企業也要考慮如何節約能源,畢竟地球人必須在石油耗盡之前尋找到替代品,盡管“中國人均石油消費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但對人均GDP不到世界平均水平四分之一的中國來說,尋求降低能耗的發展路途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