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找油找氣第一是要找構造圈閉,很多目光投注到盆地高部位的構造目標中。但隨著中國石油在華北油田二連、渤海灣等盆地勘探實踐的發展,這種觀念的束縛逐漸被打破,盆地斜坡或凹陷低部位的巖性地層等非構造圈閉進入人們的視野……
今年4月初,中國石油地質勘探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翟光明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我國的地質條件在世界上是最復雜的,中國大陸處于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等三大板塊的中間,多以多構造層系疊合盆地為主,經過多次構造活動,不同類型盆地疊加、改造,沉積面貌復雜,加之斷層多,陸相巖相巖性變化大等因素,造成一方面油氣資源很豐富,一方面油氣在平面上和層系上分布相對不夠集中,認識過程和勘探過程呈階段發展,一個層系、一個領域、一個類型勘探到一定程度,將又轉入新的層系、領域或類型。進入21世紀,中國陸上油氣勘探已進入構造與巖性地層油氣藏并重的新階段,部分盆地已進入巖性地層油氣藏勘探的新時代。
中國石油巖性地層油氣藏科技攻關歷程
巖性地層油氣藏,是地質學中專業名詞,2003年前在我國也稱隱蔽油氣藏。在我國陸上構造油氣藏油氣儲量遞減的形勢下,分布最廣泛、剩余潛力最大的中低豐度巖性地層油氣藏,是儲量增長最重要的勘探領域。但因其成藏機理復雜,識別技術難度大,勘探遠未獲得突破。
2000年,中國石油就根據專家建議確定了巖性地層油氣藏攻關領域。2003年,中國石油在杭州召開了一次隱蔽油氣藏研討會。會議結束后,時任中國石油總地質師的賈承造,建議把隱蔽油氣藏改為巖性地層油氣藏。中國石油各油氣田相關領導和技術骨干,包括整個勘探系統的核心技術人才都被組織學習巖性地層油氣藏的理論,進行巖性地層油氣藏的“洗腦”。
“十五”期間,中國石油組織了巖性地層油氣藏地質理論與勘探技術重大科技項目攻關,由賈承造、趙文智、鄒才能以及相關油田的專家聯合主持,分陸相斷陷、坳陷、前陸和海相克拉通四類盆地,圍繞砂礫巖、碳酸鹽巖、火山巖三類儲層進行系統研究。其目的是為中國石油的巖性地層油氣藏勘探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撐。經過5年技術攻關,項目獲得巖性地層油氣藏區帶、圈閉與油氣富集規律等重大理論成果,以及地震儲層預測與陸相層序地層學等核心技術創新,指導和推動油氣勘探獲得重大發現,成效顯著。
項目啟動以來,已相繼在松遼、渤海灣、鄂爾多斯、準噶爾、四川、塔里木等盆地的碎屑巖、火成巖和碳酸鹽巖儲層中,發現了一批大型或特大型巖性地層油氣田。最近幾年,中國石油探明儲量中巖性地層油氣藏已占60%以上。
繼陸相石油地質學后又一重大理論創新
運用巖性地層油氣藏理論,中國石油發現一批大型和特大型巖性地層油氣田。其中,僅2004年至2006年,中國石油中低豐度巖性地層油氣藏勘探領域共獲得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0.7億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5633.2億立方米。
“通過該重大科技項目的攻關研究,建立了中國陸上巖性地層油氣藏地質理論和勘探技術,推動了中國石油構造勘探向巖性地層勘探的重大轉變,實現了巖性地層油氣藏大規模勘探,取得了重大勘探發現。”股份公司副總裁賈承造這樣評價。
巖性地層油氣藏理論是繼以陸相生油與復式油氣聚集帶理論為核心的陸相石油地質學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地質理論與技術創新。該項目科研成果2006年榮獲集團公司技術創新一等獎。2008年1月8日,人民大會堂大禮堂再傳喜訊,勘探開發研究院以及中國石油其他單位共同主持完成的中低豐度巖性地層油氣藏大面積成藏地質理論、勘探技術及重大發現榮獲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在熱烈的掌聲中,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向獲獎項目代表頒獎。
有關專家認為,“該項目創建的地質理論與勘探技術總體處于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已成功地指導了中國石油中低豐度巖性地層油氣藏的有效勘探和技術的工業化應用,為我國石油工業乃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找油禁區里發現一個個油氣“聚寶盆”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勘探工作的不斷深入,渤海灣盆地在勘探實踐中先后形成了巖性油氣藏等理論,創新發展了中國特色的陸相成油理論,有效地指導了渤海灣盆地的油氣勘探工作,為“穩定東部”作出了重要貢獻。
有了理論指導,等于給地質家們找油提供了一盞指明方向的航燈。在原來覺得沒有希望的地方,地質家們可能會有新的發現。其實,目前中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以及隨后相繼發現的其他規模較大的儲量,好多都是中國人在找油禁區里發現的油氣“聚寶盆”。
伴隨著大慶油田的發現,產生了以陸相生油與復式油氣聚集帶理論為核心的陸相石油地質學。陸相生油理論有力地指導了中國陸相盆地的油氣勘探,從而在中國發現了大量以構造油氣藏為主體的油氣儲量,繼大慶油田之后,形成了渤海灣、長慶、新疆等十幾個重要的油氣生產基地。
“六年前,我們還是在摸索。如今,我們對巖性地層油氣藏基本上能夠做到駕輕就熟,能有針對性地、成功率較高地來發現油氣藏。”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趙文智介紹,“中國的石油工業經過50年的勘探開采后,容易發現的目標的多數都找到了,剩余的油大多存在于巖性地層里面。這些目標比較隱蔽,就相當于一個軍事目標作了偽裝一樣。用我們以往常規的技術不容易看到,要用新的技術才能發現。”
目前,巖性地層油氣藏勘探領域不斷擴大,盆地從陸相斷陷一種類型,擴展到陸相坳陷和前陸等多種盆地;層段從源內一種成藏組合,擴展到源內、源上和源下三種成藏組合;地域從東部老油區,擴展到中西部新油氣區。從剩余資源潛力分析,巖性地層油氣藏在今后相當一個時期內,是我國陸上最現實、最重要的油氣勘探領域。
“構造工業化勘探50年,是我們的老朋友;巖性地層油氣藏規模化勘探剛剛起步,有了重大地質理論與技術創新,是我們的新朋友,未來的勘探要不忘老朋友,結識新朋友,它們都是好朋友。”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鄒才能告訴記者。
相關鏈接
巖性地層油氣藏
根據圈閉的成因,一般把油氣藏分為三大類,即構造油氣藏,地層油氣藏,巖性油氣藏。
構造油氣藏是指構造運動使儲油層發生褶皺、斷裂等形變,從而形成了圈閉條件的油氣藏。由于這種圈閉較易于用地質測量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確定,因此,這種油氣藏發現的較早,研究也較充分,是目前已發現的油氣藏中的主要類型。
地層圈閉中聚集了工業價值的油氣便形成地層油氣藏。巖性油氣藏的圈閉條件是由于儲油層本身的巖石性質變化造成的。現在習慣統稱巖性地層油氣藏。
與構造油藏勘探相比,巖性地層油氣藏勘探存在五個方面的難點:一是具有隱蔽性,不容易被發現;二是成藏條件復雜,不容易研究確定;三是運聚機理比較復雜,難以認識清楚;四是缺乏專門的評價系統,難以準確評價;五是缺乏相對成熟的經驗指導。因而在巖性油氣藏中進行勘探的難度更大,風險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