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一名駐伊美軍士兵在伊拉克的迪亞拉省巡邏。駐伊拉克美軍當天說,伊拉克安全部隊在迪亞拉省發現了一個亂葬坑,里面有約百具尸骨,現在還無法判斷這些人的身份及死因。 新華社/法新
關注伊拉克局勢 伊戰回顧 白宮如何求解
美國從伊戰得到了什么
伊拉克主油管被炸破壞嚴重 石油出口銳減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得有限 失更多
盡管伊拉克戰后重建使美國處境難堪,但布什還是為美國留下了“控制伊拉克石油”這一核心遺產。如果美國真正獲得這一遺產,將會確保美國掌握未來幾十年的利益流向。因此為落實對伊拉克石油的全面控制,美國借伊拉克新政府虛弱之際,加快了行動步伐。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苦等的石油果實,終于快要成熟了。
近日,世界油價每桶已突破100美元,世人對石油開發也愈加關注。就在這個當口,沉寂多年的伊拉克石油項目競標工作適時啟動,并日漸成為角逐熱點。據伊拉克石油部透露,超過70家國際石油公司向伊拉克政府有關部門遞交了欲參與伊石油項目的投標書。伊拉克有關部門將對參與投標的國際石油公司進行全面研究、考察和評估,并在3月份公布被批準進入伊能源市場的石油公司名單。
發動戰爭搶石油
早在二戰時期,美國就對中東石油格外關注。此后,美國的中東戰略一直帶有濃厚的石油味。而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儲量排世界第三位(前兩位分別是沙特和伊朗。另一說伊拉克排第二位)。2007年4月,英國《金融時報》援引國際知名咨詢機構的報告說,伊拉克石油儲量可能為目前預計的近兩倍,該國的石油產量未來五年還會翻番。伊拉克石油開采成本低,每桶只有1~2美元,其帶來的巨額利潤可見一斑。
古語說得好:“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伊拉克豐富的石油儲量令美國垂涎不已。美國一直在尋找進駐海灣的借口。1990年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拙劣做法,正好為美國加大在海灣軍事存在提供了最好機會。而經歷了此后對伊拉克長達十余年的國際制裁后,美國又借與薩達姆政權毫不相干的9.11事件,對伊拉克大動干戈。據披露,早在伊拉克戰爭之前,五角大樓就制定了在戰爭頭幾天奪取伊拉克油田和設施的詳細計劃。而美軍進入伊拉克后,重點保護的是伊拉克石油和石油設施。美國的做法再次印證:入侵伊拉克并非是“解放伊拉克人民”,而是控制石油。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就是,隨著薩達姆的下臺,美國全面占領了這個“漂浮在油海上”的國家,并由此獲得了占世界67%的海灣地區的石油資源控制權。2007年7月,澳大利亞國防部長公開稱,美國侵略伊拉克的真正原因是石油。
控制大國生存命脈
美國搶占伊拉克石油,首先是想通過控制伊拉克石油,掌握制定油價主動權。據世界能源機構統計,世界石油需求將從目前每天8500萬桶,增加到2030年的1.16億桶。但目前,海灣國家不愿以增產石油來滿足世界需求。今年1月,布什在訪問沙特時,曾要求沙特增產石油,平抑油價。以往沙特都會欣然從命,但這次卻態度勉強,僅計劃未來幾年每天增加150萬桶。在此情況下,伊拉克石油的重要性日漸凸現。它將在滿足未來20年每天300萬桶石油需求方面起關鍵作用。有人還預計,未來伊石油生產可達每天1000萬桶。因此美國如果控制了伊拉克石油,隨時有能力大量增產,勢必將打破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對油價的壟斷,獲得石油定價自主權。
其次,石油是一種稀缺不可再生的資源。石油作為現代工業的“血液”,不僅是一種商品,更是國家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失去能源保障的國家面臨的后果將是災難性的。據估計,在過去的100年中,全世界已經消耗掉了地球歷經數百萬年所集聚形成的碳氫化合物的一半,石油供應日趨接近“供油頂點”。這種情況已在美國出現,并正在英國和印尼出現,并可能在未來五年內在墨西哥和其他一些產油國出現。因此石油資源日益成為各國爭奪的戰略資源。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前主席、參議員理查德·魯格去年在演講中說,世界油田儲量的3/4不在美國的掌控下。在這種情況下,“誰控制了包括中東、里海和中亞在內的歐亞大陸的石油,誰就能決定誰死、誰活,誰吃飽、誰餓死。”“美國選擇了最野蠻、具敗壞性和短視的方式來應付‘供油頂點’的問題:用武力來占有地球上剩余的但正在快速消失的石化燃料”。對美國來說,控制上述地區的石油資源,不僅可確保本國長久發展需要(盡管目前來自中東的石油在美國石油進口中所占比重不大),還可通過掌握世界能源龍頭,控制其他能源需求大國(如中、日、歐)的生存命脈,最終在與這些國家的較量中不戰而勝。
幾個步驟加快控制
盡管伊拉克戰后重建使美國處境難堪,但布什還是為美國留下了“控制伊拉克石油”這一核心遺產。如果美國真正獲得這一遺產,將會確保美國掌握未來幾十年的利益流向。因此為落實對伊拉克石油的全面控制,美國借伊拉克新政府虛弱之際,加快了行動步伐。
尋求制度保障。為確保美國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制度化、法律化,美國已為伊拉克量身打造了一部《伊拉克石油法》。據透露,這部石油法大部分內容,都是由一個受雇于布什政府的美國咨詢機構秘密草擬,并經過了美國石油巨頭、國際貨幣基金、美國前副國防部長沃爾福威茨領導的世界銀行、美國國際開發署等的修改和潤色。事實上,它一開始就是用英語而非阿拉伯語撰寫的。因此,它本質上是一部“美國制造”的法律。該法案最顯眼的內容,便是把伊拉克巨大的石油財富交給由國內外專家組成的“聯邦油氣委員會”來管理,而這個委員會又是美國石油巨頭們的天下。根據這部法案,伊現有80個油田中的65個及未來勘探的油田,交由外國石油公司開發經營,伊將與這些外國公司簽署為期長達20年至35年的“產品分成協議”(PSA):在第一階段,外國公司可以獲得收入的60%至70%,直到回收成本,第二階段則是獲得收入的20%。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的統計,全球只有12%的石油資源適合以PSA制度開采,即生產成本較高、開采前景不樂觀的高風險油田,而伊拉克的情況顯然不是這樣。這里的油田多半已知,而且在陸地上,開采風險幾乎為零。縱觀其他中東石油生產大國,無一國套用PSA制度。顯然,該法案如果得到伊拉克議會首肯,伊拉克石油資源將基本歸美國為首的西方石油公司掌控,而巴格達政府在石油問題上的主動權將喪失殆盡。在美國強大壓力下,伊拉克政府已在2007年7月批準石油法草案。如今,只剩下伊拉克議會這最后一關,尚未最后批準。
加強軍事存在。為維護美國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美國打算在伊拉克保持近乎永久性的軍事存在。美國國務卿賴斯和國防部長蓋茨表示,美國與伊拉克政府將在年底前簽署一項框架性協議,目的是“與伊拉克建立深厚的關系,反映雙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安全利益。”這實際是美國掙脫聯合國框架束縛,打開控制伊拉克石油的大門,并迫使其他相關方(如俄、中)承認既成事實的戰略。2008年對美國控制伊拉克至關重要。布什已打算待美總統初選結束后,邀請總統候選人為美國未來伊拉克戰略出謀劃策。各種證據表明,為控制該國油氣,美國政府并不打算從伊拉克匆忙逃走或實行“退出戰略”,而是繼續留在那里。而當初布什加大對伊拉克軍事投入,就是為了獲得伊拉克高額石油回報。
肢解伊拉克。準確地說,這還是一項擬議中的計劃。幾年來,美國高層一直有人提議,應該考慮將伊拉克分成三個種族宗教實體。2006年,美國國會成立的一個獨立委員會,建議伊拉克實施由三個自治區組成的聯邦制度;2007年1月,美國前常駐聯合國代表博爾頓發表聲明,聲稱白宮已不再需要伊拉克的領土完整,準備計劃將其肢解,一分為三;2007年6月,美國高層秘密流傳一份“計劃B”,核心是把伊拉克分為什葉派國和庫爾德國兩個國家,人口占少數的遜尼派要么歸于什葉派國,要么歸于庫爾德國;2007年9月26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一項不具約束力的決議案,建議將伊拉克分為庫爾德族、什葉派與遜尼派三個實體分治。伊拉克媒體對此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參議院的決議案,是要讓伊拉克繼續作為美國的“附屬國”。毫無疑問,伊拉克被肢解后,美國更容易控制。當前,美國在石油政策上對待伊拉克三大教派態度不同:對庫爾德人極力安撫,親美的庫爾德人目前已獲得了自主簽署石油合同的權力,什葉派在簽署石油項目時也有一定自主權,而遜尼派則要看伊拉克石油部和美國的眼色。可以預見,未來如果美國仍不能有效控制伊拉克石油,很可能會使出殺手锏,將伊拉克一分為三,從而輕易確保對該地區石油的控制權。
西方石油公司
在競標中再次搶先
去年12月5日,伊拉克石油部長沙瑞斯塔尼參加歐佩克峰會,標志著伊拉克開始重返世界能源市場。目前,伊拉克政府準備與石油公司洽談儲量超過50億桶的巨型油田的合作項目,引發眾多石油公司激烈角逐。
目前,歐盟、俄羅斯、印度等國石油公司聞風而動,紛紛前來參與分羹。但這其中,西方石油公司在競標中再次搶先。與此同時,美國敦促伊拉克政府不要死等法案通過,而先與西方石油巨頭進行合同洽談。今年1月24日,伊石油部與世界主要石油巨頭在約旦首都安曼舉行會議,討論為伊拉克石油生產提供技術服務問題,以幫助伊拉克購買必需設備,進行相關人員培訓。據《泰晤士報》報道,埃克森-美孚、雪佛龍、康菲和殼牌已被伊拉克石油部選中,提供服務合同(稱 “技術支持協定”或TSAs)。這四家石油公司為換取石油合同,將為伊拉克大型油田培訓工人,提供裝備。據知情人稱,殼牌早在2005年就在基爾庫克油田參與技術研發,現在又想在油田開發方面獲得大單。埃克森-美孚則瞄準南部的祖拜爾油田。康菲公司則正與伊拉克石油部商談西古爾納油田合同。雪佛龍和道達爾公司則競標馬杰努油田。伊石油部長坦稱,這些外國公司將在此后競標伊油田開發合同時獲得優先。
國內反對聲音難改大局
目前,伊拉克有幾股反對西方控制伊拉克石油的力量,但總體來說力量有限。首先是伊拉克反美武裝。這些組織明了美國通過銷售伊拉克石油為戰爭和占領買單的意圖,因此他們將破壞伊拉克的石油輸油管道、加油站、裝油站等作為最重要的戰略目標之一。自美國入侵伊拉克以來,伊拉克發生了600多起破壞石油管道的事件,約有650名伊拉克石油工人被殺、被傷或遭綁架。安全問題成為妨礙伊拉克石油開發的最大障礙。但由于這些反美武裝濫殺無辜,日益引起普通民眾反感,影響力日趨下降。一些遜尼派民眾開始反過來與美軍配合,打擊反美武裝。由此使這些組織對石油業的破壞力有所下降。
其次是伊拉克民眾和石油業工會。70%的伊拉克人堅決反對伊拉克石油部的石油政策,將《伊拉克石油法》視為對國家主權的出賣。他們更懷念1972年的石油國有化政策。伊拉克石油工業工會也強烈反對政府的做法。他們認為,伊拉克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收入來增加石油生產,他們堅持應該建立國有企業,而不是讓國際石油巨頭進入伊拉克石油生產領域。但總體看,這些聲音難改大局。(林海虹 田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