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0年,是中國農歷庚辰年,按傳統文化,這一年是金龍年。
這年3月,西氣東輸公司成立。顯然,公司從傳統文化的底蘊中獲得了潛意識:以龍的姿態作出一番龍騰虎躍的業績。
從新疆到上海的4000公里天然氣管道將躍然中國大地,這條管道被譽為能源巨龍、能源國脈。八年了,公司三屆領導班子同全體員工一道,將西氣東輸建設管理成為了優質工程、陽光工程、綠色工程,打造出了一條促進經濟發展、造福人民群眾的能源大動脈。
西氣東輸管線2004年12月30日全線正式商業運營。管道總長已從最初的4000公里增至2008年1月的6500公里,橫亙華夏,穿行九州,途經13個省(市)自治區,成為祖國版圖上一道隱形的地標。她為華東、華北、華中廣大地區60多座大中城市、3000多家企業、5700萬戶居民、近 2億人口提供環保能源。同時,西氣直供電廠,利用發電52億千瓦時,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首屆國家環境友好工程第一名和國家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第一名的榮譽,是對西氣東輸綜合業績的高度評價。
建設一流管道石油史上奪目的一頁
八年后的今天,當初的4000公里設計,已延伸為縱橫6500公里的西氣東輸管線,這標志著我國東西天然氣骨干管網初步建成。
西氣東輸工程自2000年2月正式啟動以來,按照“建設一流管道”的總體目標,建立完整的項目管理體系和運作機制,構建了全過程、全方位的項目決策、控制、執行、監督網絡。在工程建設中,克服復雜的地質地貌、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工期緊、要求高等一系列困難,戰勝非典、洪水、高溫、地震等自然災害,采用盾構、頂管、定向鉆穿越技術,成功穿跨越長江、黃河、淮河等大江大河,攻克江南水網、西部山地、西北黃土塬施工技術難題,僅用三年時間,東段管道就于 2003年10月1日建成投產。
2004年12月30日,全線正式商業運營。與此同時,公司加快增輸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設,冀寧支線、淮武聯絡線、續建和部分新建壓氣站及金壇儲氣庫部分工程陸續投產,塔里木、長慶、川渝三大氣區實現聯網,安全供氣網絡初步形成。
2006年,公司榮獲首屆國家環境友好工程第一名和國家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第一名,目前陸續6年獲得股份公司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稱號,取得了國家安全生產許可證。
東段投產以來,管理者建立完善了“以業主管理為核心、以運行勞務承包商為主要作業者、以設備供應商售后服務和專業化公司技術服務作支持”的四位一體的開放式生產運營管理體系,壓縮了管理層級和隊伍規模,公司勞動生產率在國內同行中處于領先水平。
采用SCADA系統實施全線自動化監控和調度管理,實現了對壓氣站、分輸站、線路截斷閥室遠程實時監控、調度。精心組織各壓氣站投產運行,不斷提高管輸能力。
公司全面推行站隊標準化管理,生產運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加強維搶修體系建設,應急快速反應能力不斷增強;建立管道巡護體系和企地管道保護長效機制,加強沿線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和控制,管道本質安全水平得到強化,持續保持了“零事故、零傷害、零污染”的營運態勢。公司連續七年被評為集團公司安全生產先進單位,2007年被評為集團公司環保先進單位。
八年來,公司天然氣銷量大幅增長,改善我國能源結構和支援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日漸彰顯。公司采用國際通用的“照付不議”營銷模式,先后與河南、安徽、江蘇、浙江、上海四省一市的48家用戶簽署了《天然氣銷售合同》,面對天然氣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形勢,加強上中下游溝通協調,強化銷售計劃管理,有力保障了市場需求。
自投入商業運營八年,累計分輸及銷售天然氣超過300億立方米,占中國新增天然氣消費量的50%,使天然氣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下游地區煤炭消耗量減少3000多萬噸,減排污染物140多萬噸。
自西氣入滬后,國際大都市上海的天然氣市場迅猛發展,天然氣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從傳統的城市燃氣(包括居民生活、工商及制氣改制摻混)逐步擴展到燃氣電廠、化工、燃氣空調及分布式功能系統、CNG汽車等,上海燃氣用氣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產業經濟的發展。西氣東輸天然氣不僅滿足了上海對天然氣的需求,還極大地緩解了上海人工煤氣的供需矛盾。同時,西氣還為上海的電力供應做出了貢獻,尤其在迎峰度夏期間,還極大緩解了電力供應緊張的矛盾。上海市化學工業區十五期間中國投資最大的工業項目之一,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以石油和精細化工為主的專業開發區,同時也是上海四大產業基地的南塊中心。自2004年接受西氣東輸天然氣后,化工區的發展得到了重要的能源保證,僅2006年全年的產值就達到311.65億元,同比增長 100%,為全市石化行業的總產值增長貢獻率達73.51%。
作為清潔環保能源,西氣東輸的天然氣銷量大幅增長,改善我國能源結構和支援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日漸彰顯。
西氣東輸工程已揭開中國石油工業史上奪目的一頁。(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