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總會計師(中)向李鶴林院士(右)頒發聘書。
在經歷了年初的暴雪冰凍災害后,人們對災害風險預防和應急措施更加關注。2月22日至24日,西氣東輸管道公司在上海召開《管道環境及地質災害風險辨識與評估》成果驗收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鶴林等13位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研究成果創造性地將管道風險評估原理與西氣東輸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建立了國內第一個管道環境及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模型與指標體系,并研制出了評估軟件,研究成果整體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專家組稱,該課題在對西氣東輸管道面臨的水毀災害、濕陷性黃土災害、采空塌陷災害、泥石流災害等9種災害的危害特征、致災機理、影響因素進行專題研究后,形成了具有實用價值的評估技術指南,不僅為一線常規識別和初步評估災害危險源提供了規范的技術要求和評估標準,也為公司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組提供了基本方法和評估準則;項目組開發的評價軟件,為災害預防提供了輔助決策工具;對管道可能面臨的地質災害制定的相應的防治對策,將災害風險水平控制在可接受范圍,使管道始終處于安全可控狀態。
據悉,管道環境及地質災害風險辨識與評估是管道完整性管理的重要內容。西氣東輸管道沿線地質、自然條件十分復雜,災害種類多,涉及了我國除永凍土以外的所有地質災害,國內外尚無專門的地質災害風險評估體系。2006年6月以來,西氣東輸管道公司開展了《西氣東輸技術指南》、《管道環境及地質災害風險辨識與評估指標體系》等專項課題研究,與西南石油大學等單位聯合開展了《黃土地區管道災害評估及防治方法研究》等9個子課題的研究工作,并在2007 年汛期,對山西、寧陜等地進行了現場試點,全面掌握了西氣東輸管道所面臨的各種環境及地質災害類型,探索了西氣東輸管道環境及地質災害的發生規律、分布特征、防治措施。
公司總經理黃澤俊參加會議并做重要講話。他認為,《西氣東輸管道環境及地質災害風險辨識與評估》課題通過科學、精細化管理,取得了可喜成績和階段性成果。要將課題成果貫穿于二線的生產準備之中,不斷完善地質災害完整性管理工作,運用科學的風險分析和風險管理的方法,為災害治理決策提供依據,建立完善的完整性管理標準和體系。
會上,王剛總會計師向李鶴林院士、中國石油集團公司質量安全環保部原總經理姜冠戎、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總工程師郭寶安等13位完整性管理、地質災害、水土保持、黃土治理等方面的專家頒發了聘書。中國石油天然氣與管道分公司副總經理姜昌亮等領導、相關部門負責人,公司領導及有關部門負責人40余人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