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動蕩或許關于石油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8-02-29 中國石化報 關注度:0]
摘要: 一些專家說,乍得反叛者對國家如何處理來自石油工業的收入感到不滿與憂慮。 瞄準著推翻乍得總統伊德里斯·代比的反叛活動,近期將戰火帶到了首都恩賈梅納的街道上,反叛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代比政府促進石油生產,但給這個中部非洲國家帶來的收入卻不多的...
一些專家說,乍得反叛者對國家如何處理來自石油工業的收入感到不滿與憂慮。
瞄準著推翻乍得總統伊德里斯·代比的反叛活動,近期將戰火帶到了首都恩賈梅納的街道上,反叛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代比政府促進石油生產,但給這個中部非洲國家帶來的收入卻不多的一種譴責。
乍得生產的石油遠低于鄰國尼日利亞,約為每日20萬桶,與之相比,尼日利亞的產量估計為200萬桶。反叛者抗議說,石油利潤帶來的相對可憐收入并沒有慢慢流向貧困的乍得人。
著有《未開發:非洲石油混戰》一書的非洲石油專家約翰·加茲維尼恩注意到,與尼日利亞的武裝人員不同,乍得反叛者沒有將對石油利潤的侵吞視為他們斗爭的焦點。
“他們(乍得反叛者)可能會說些如‘這個腐敗政府沒有將其收入投向人民’之類的話。”加茲維尼恩日前接受采訪時指出,“但是那與尼日爾三角洲的情形非常不同。”他補充說,種族與政治緊張態勢醞釀了乍得當前的暴力沖突。
當尼日利亞武裝人員的攻擊絕大多數集中在石油平臺與油管,以此令這個國家的生產中斷時,乍得反叛者在試圖驅逐代比的同時并沒有威脅到石油生產,加茲維尼恩寫道。
乍得最多產的多巴油田,離首都較遠,相對未受到暴力影響,暴力已經給首都及其周邊地區留下了數十具尸體,約1000人受傷。然而,其他專家認為,乍得石油工業依然處于發展初期,叛亂的延長可能會最終影響到生產。
2000年,乍得對外國石油投資者開放,之后,乍得開始開采估計為20億桶的儲量。石油生產到2003年才開始,同一年,在世界銀行3.65億美元貸款的幫助下,全長650英里、耗資35億美元、連接乍得南部與大西洋沿岸國家喀麥隆的管道完工。
2004年乍得開始出口石油。據估計,乍得2005年每日生產22.5萬桶石油。世界銀行貸款基于一項協議,協議規定乍得要為衛生與教育留出一部分石油收入。
但是2005年晚些時候,代比決定重寫世界銀行協議,使其石油財富能夠按照政府認為乍得實際需要的那樣進行分配,這讓國際貸款者感到煩亂。這項決定是在鄰國蘇丹出現反政府武裝并開始對乍得東部發動進攻之后作出的。絕大多數分析人士推測,乍得政府想將用于社會生活支出的石油收入轉向加強其對反叛者的防衛上面。
世界銀行隨后暫時中止了預定給乍得的約1.24億美元貸款。到2006年4月,隨著油價達到每桶75美元以及乍得威脅關閉石油閥門,世界銀行行長保羅·沃爾福威茨又再開“金口”,與乍得政府簽署了一項新協議。
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達夫妮·威莎姆說,乍得威脅中斷生產以及接近創紀錄的油價促使世界銀行允許乍得重新擬定協議,這個國家的貧民因此失去了他們曾被許諾給予的社會福利。
“油價這么高,美國和其他國家想不惜代價看到石油在市場流動。”威莎姆說。(宏子木 譯)
鏈 接
乍得位于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南緣,是內陸國家。北鄰利比亞,東接蘇丹,南界中非共和國,西與尼日爾、尼日利亞和喀麥隆接壤。
乍得是一個新興石油國家。石油勘探始于20世紀70年代,近年有較快發展。第一口探井鉆于1974年,同年獲得第一個石油發現,2003年開始石油生產。
乍得的石油勘探與開發的法律依據是1999年1月頒布的001/PR/99號令和2000年8月的001/DE/2000號修訂法案。修訂后的法案采用產量分成合同,更具吸引力。產量分成合同的主要內容包括:礦區使用稅/費制;實行國家參與,參與比例可協商。公司所得稅率由50%降至45%。規定國內供應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