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10-14日巴格達會議上,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內瑞拉共同發起組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這一永久性的政府間組織。除上述五個初始成員國外,卡塔爾(1961)、印度尼西亞(1962)、利比亞(1962)、阿聯酋(1967)、阿爾及利亞(1969)、尼日利亞(1971)、厄瓜多爾(1973)、安哥拉(2007)和加蓬(1975)九國也先后加入了OPEC組織,其中厄瓜多爾曾于1992年12月到 2007年10月退出過該組織后重新加入,加蓬則在1994年退出該組織。OPEC總部最開始設在瑞士日內瓦,5年后即1965年9月1日遷至奧地利維也納。創建OPEC的主要目的是協調統一成員國間的石油政策,為石油輸出國提供公平穩定的價格保證,為石油消費國提供有效、經濟和穩定的石油供給,以及確保石油工業投資者的投資收益。
19世紀60年代
這是OPEC成立的最初十年。同為石油輸出國的五個發展中國家聯合起來成立OPEC組織,共同致力于為該組織成員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中謀求合法地位,以求打破當時號稱“七姐妹”的新澤西標準石油、紐約標準石油、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德士古石油、海灣石油、英國波斯石油公司和殼牌公司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壟斷。OPEC在這一時期內完成了一系列的組織基礎架構工作,明確了組織目標,設立了秘書處并于1965年最終定址維也納,同時通過了相關OPEC決議,持續開展與各大石油公司間的談判,成員國數量也從最初的5個擴大到了10個。
19世紀70年代
這十年OPEC快速成長,引起世人矚目。OPEC組織成員國第一次首腦峰會于1975年3月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召開。OPEC成員國通過控制國內石油工業獲得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決定性話語權。期間發生過兩次較大的石油危機。一次是由1973年阿拉伯國家對美國等西方國家采取石油禁運引發的,另一次則是由于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導致的。兩次危機破壞了國際石油市場的平衡,直接導致國際油價飆升。1974年到1981年這7年間,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持續上漲,OPEC原油產量也保持在每天3000萬桶的水平,但是隨著節能型房屋的推廣、工業流程的優化,汽車耗油量的降低,以及非OPEC成員國石油產量的增加,國際市場對OPEC石油需求量呈逐年減少態勢,OPEC在國際石油市場的份額從1974 年的50%下跌到了1979年的47%。
19世紀80年代
80年代初,國際石油價格沖上最高位,隨后又戲劇化的開始持續下跌,直至1986年爆發第三次石油危機。雖然80年代后期,國際油價開始回升,但是始終沒有恢復到80年代初期的最高水平。OPEC成員國在經歷石油危機后也意識到通過協調統一的政策行動穩定國際市場油價的重要性。與此同時,環境問題也慢慢被提上國際社會議事日程。
19世紀90年代
90年代初,由于中東地區局勢問題,國際石油市場引發恐慌導致油價猛漲。OPEC成員國通過提高各自石油產量,增加對國際市場石油供給,及時穩定了石油價格,從而有效避免了第四次石油危機。根據相關統計顯示,1990年1月,沙特、科威特、伊拉克和伊朗四國石油產量分別占OPEC總產量的24%、9%、13%和12%。直到1998年亞洲經濟危機前,國際油價在OPEC努力下始終保持長期穩定的狀態。90年代末期,世界上眾多石油公司掀起了整合浪潮,全球石油工業通過各公司間的技術共享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經商參處 朱鋒)
(首發子站:駐伊朗經商參處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