擰開氣閥、劃著火柴,藍色的火苗頓時歡快地跳起來,不一會兒飯就做好了……現在,普蘭店市元臺鎮潘屯村王老漢一家深切地感受到秸稈氣的好處,"既干凈又方便,價格也便宜,再也不用遭那煙熏火燎的罪了。"不久前,我市首個秸稈氣化站———潘屯村秸稈氣化站投入使用,該屯420戶農民受益于這種"綠色能源", 結束了"家家做飯,戶戶冒煙"的歷史。
2007年,潘屯村被科技部認定為大連地區唯一的新農村建設科技示范試點村,在實現村民生活富足的同時,該屯決定改變幾千年來農民家家燒柴做飯的歷史,將目光瞄向了農村新能源———秸稈氣。當年3月,投資719萬元、占地5000平方米的秸稈氣化站破土動工。工程分三期建設,建成后年可消耗農作物秸稈2000噸,生產秸稈燃氣400萬立方米,可供2000戶村民生活用氣。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并投入運行。
記者在潘屯村秸稈氣化站看到,庫內堆放了許多農作物的秸稈。據工作人員介紹,這些秸稈就是秸稈氣的原材料,把它們送入氣化爐,經技術工藝處理,可直接轉化成可燃氣體,然后再通過管道送到各農戶家。這種方式從根本上解決了秸稈在燃燒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污染環境的粉塵和氣體,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綠色能源" 轉化,而這一轉化過程只需兩名工人。正可謂:"兩人燒火,全屯做飯,不見炊煙起,但聞飯菜香"。難怪潘屯村黨委書記潘毅感嘆地說:"這真是農民炊事上的一次革命啊!"
秸稈氣不僅環境效益顯著,經濟效益也相當可觀。以一個5口之家為例,以前每月得消耗一罐15公斤裝的液化氣,其市場價格為70元;而如改用秸稈氣化供氣,每月大約使用100立方米,供氣價格為0.4元/立方米,每月支出40元,但農戶可用農作物秸稈換氣, 每戶每年可節省耗能支出420余元。此外,秸稈氣化集中供氣技術將秸稈變廢為"寶",把已廢棄的秸稈,轉化成生產燃氣的主要原料,這既改善了環境,又實現了資源的再利用,為緩解農村能源供應短缺開辟了新路。秸稈氣化后的草灰還可作為鉀肥返還農田,生產的焦油可成為化工原料。秸稈氣化,真可謂是農村推進循環經濟的典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