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各方意料。
22日下午,柏林伊朗核問題六國外長會議就新草案達成一致。
自2005年以來,伊朗核危機問題逐漸成為國際地緣政治的焦點,世界原油市場上,對沖基金也充分利用這些因素進行炒作。國際社會普遍擔心,伊朗問題一日懸而未決,其核危機就有可能會引發全球的能源危機。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課題組也在《2007-2008年國際油價走勢回顧與展望》的報告中指出:伊朗核問題仍然是影響國際油價的最大變數。
盡管未來還有變數,但此時此刻,人們發現虛驚一場。
當晚,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與中國外長楊潔篪、美國國務卿賴斯、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以及歐盟負責外交與安全事務的高級代表索拉納等一起舉行了新聞發布會。
施泰因邁爾宣布:各國外長們當天已就有關伊朗核問題的新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草案的要點達成一致。“德國、法國、英國將向安理會提交決議草案”。他稱,“我們再次緊急呼吁,德黑蘭的領導層要絕對服從安理會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所提出的要求。”
美伊角力
雖然施泰因邁爾在發布會上沒有透露新草案文本的具體內容,但德國媒體還是將這場會談稱之為“一個勝利”。
據德新社報道,有會談代表透露,新草案支持繼續現有的資產凍結、限制伊朗官員入境旅游等制裁措施,并在原已形成的制裁內容的基礎上會增加“適當的嚴厲”。
六方外長會談雖然事涉多方,但關鍵還是美伊關系。美國是全球最大原油需求方,而伊朗在全球石油市場具有舉足輕重地位。
根據BP能源的統計,伊朗擁有189億噸石油探明儲量,占世界總量的11.4%,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儲采比高達86.7。目前,伊朗為歐佩克第二大產油國和第四大出口國,日產量超過400萬桶,每天出口250萬桶,年出口石油在1.2億噸左右。并且,伊朗扼守著南部的霍爾木茲海峽,全球 20%的石油供應都需要從這里通過。
“美國的中東政策向來有能源因素在內”,王健指出。王健曾于2002年訪問伊朗,當時伊朗舉行名為“文明的對話”的國際研討會,邀請全球14位青年代表參加。在排隊與哈梅內伊進行會面時,伊方將美國代表排在第一位,王健被排在第二位。
“當時我的感覺是,溫和派主政的伊朗有一個強烈的信號,非常希望和美國交好。但由于當時正值布什的第一任期,后來伊朗內賈德上臺,雙方可以說錯過了一個好時機。”
2007年,美元一直貶值,令伊朗十分著急,并于年底宣布美元石油脫鉤,原油貿易結算貨幣多元化。旋即,美國宣布伊朗已經在三年前停止了核武器研制計劃。
但會前,布什進行了一場旨在壓制伊朗活動空間的中東之行,伊朗也不示弱,雙方在霍爾木茲海峽幾乎擦槍走火。
若嚴厲制裁 短期看跌
至于俄羅斯,王健稱,“原油價格上漲對俄羅斯有利,所以它介入其中,也可以增加和美國討價還價的籌碼。”而“德法兩國就比較矛盾。對他們來說,石油的主要來源就是俄羅斯和中東。既不想和俄羅斯搞僵關系,又希望伊朗問題不要持續和爆發,油價上漲對這兩個國家來說都不是好消息”。
但是麥格勞-希爾公司 (NYSE: MHP) 旗下公司普氏能源資訊(Platts)卻有不同的看法。普氏亞洲新聞總監Vandana Hari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雖然大家可能認為,對伊朗更嚴厲的制裁會造成國際原油市場價格的上漲,但事實上卻相反:效果可能是看跌。”
普氏認為,市場參與者一般是從差價、而不是絕對價值來思考的。如果從絕對價值來看,制裁可能促使一些報復性行動,如限制原油輸出;但從其相對價值來說,如果制裁也意味著軍事緊張局勢得以緩沖,從而減少了戰爭可能、以及中東地區原油生產者之間對石油輸出的分歧。
但同時,Vandana Hari也承認,在較長時期內,如果美國延續或施加更廣泛的制裁措施,將可能造成原油價格的上漲,因為伊朗缺乏領先的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和加工技術。
“此外,如果美國成功說服歐洲盟國支持更多的制裁,伊朗將會面臨一系列嚴重的投資短缺,從而無法開采自身的資源。鑒于伊朗是歐佩克內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產油國,市場可能會感知并且減少投資,作為長期看漲的因素。”Vandana Hari說。
六方會談雖然就草案要點達成一致,國際油價這兩天虛驚,但變數仍然很大。伊朗國家電視臺援引艾哈邁迪-內賈德的話說,伊朗已經選擇了自己的道路,那就是繼續在國際法的框架內維護自身的權利。他說:“任何非法的舉措都不會改變伊朗人民的意志和他們選擇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