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恩斯持—揚全球油氣中心客戶服務部主任凱文·唐納森在新出版的美國《石油工藝雜志》上發表題為《油氣關系游戲》文章分析了當今石油工業舞臺上的主要角色變化。
唐納森指出,提起世界最大的能源公司,社會上有各種說法,什么石油巨頭、跨國石油公司、一體化石油公司,總之,這是有實力主導市場、控制市場的企業。這是多年來一直公認的狀態,然而現在情況還是老樣子嗎?
英國《金融時報》曾發表題為《新七姐妹讓油氣巨頭相形見絀》文章(見本報2007年22期),報道了對經合組織國家之外最有影響力的能源公司所開展的一次調查。很多業界CEO做出反饋,調查結果顯示,入選的企業包括:沙特阿美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巴西國家石油公司、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
這些是清一色的國有企業,幾乎控制著世界三分之一的油氣產量和超過三分之一的油氣儲量。過去的“老七姐妹”經過上世紀90年代的合并重組,只剩下4家,它們的油氣產量總計約占世界10%,儲量僅占3%。
如果國家控制的石油公司有了實力,是否意味著跨國石油公司順風順水的日子不再,曾經不可一世的工業巨頭如今黯然失色,未來要向實力雄厚的國家石油公司乞討?也許有人這樣認為,但多數業界輿論不這樣看。
的確,國家石油公司的影響力比過去大多了,它們控制著全球石油供應和儲量,石油需求增長增強了它們政治經濟實力。但這并不是它們提升影響力的全部原因,它們在市場上表現得更加活躍。在政府的支持下,國家石油公司要為國家安全和經濟繁榮做出更多貢獻,要利用能源優勢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創造就業機會、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第二、第三產業發展。
跨國石油公司在全球能源領域仍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在今天,它們仍擁有一批最大的儲量,是重要的油氣生產商、石化生產商。更重要的是它們擁有技術、知識產權、項目管理人才。在全球油氣“派對”中,跨國石油公司可帶來不少東西,這里還有它們的位置。
跨國公司、大型獨立石油公司仍是很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因為全球的油氣項目越來越復雜,動輒需要幾十上百億美元投資。還有一些其他因素,如更嚴格的環境立法、新技術應用,都會增加項目風險。項目風險是國家石油公司要面對的一個主要問題,往往關系到企業的重要責任。一個項目的失敗會造成影響廣泛的社會政治后果,因此國家石油公司需要可信任的、有能力的合作伙伴,把風險降到最低,爭取最大的成功機會。
如今,跨國石油公司與國家石油公司無論所有制如何,都是能源企業,有著各自的儲量、生產能力、人力資源、工藝技術、地理活動范圍。它們都有自己的股東,有企業的發展愿景。哪一方都不能孤立地經營作業,它們需要相互依靠才能取得成功。
認真觀察國家石油公司就會發現,它們的能力存在著多樣化:有的國家石油公司資源豐富,有的國家石油公司資源貧乏;有的國際化程度高,有的只側重于國內;有的下游業和石化業比重大,有的只專注于上游業務。它們之間的差別是很大的,實際上它們的相似之處在于由政府擁有和控制。
科威特石油公司是典型的國家石油公司。公司國內油氣資源豐富,下游業主要采取有限國際化戰略,目的是要確保石油產品的出口路線。這樣的公司目前絕無僅有。
與之不同,巴西石油公司在上游領域采取以合作開發和技術條款換取儲量的國際化戰略。馬來西亞石油公司等其他國家石油公司采取相似的策略,涉及資本、技術和市場開發等多方面國際合作。
沙特阿美公司采取有限國際擴張戰略。盡管情況在變化,但與科威特不同,沙特阿美一般采取合作方式,公司還準備聯合上游業與下游業,以分擔勘探風險共享技術。
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多數情況下國家石油公司已經成為跨國公司。回顧英國BP公司和阿莫科公司歷史,BP是跨國公司,但最初是由來自中東的外國人在經營,隨后公司國際化繼而國有化,至少在所有制上成為國家石油公司。后來,政府把所有權交還市場,于是BP重新成為跨國公司。
沙特阿美公司最初是由來自中東的一批外國投資者經營,公司后被沙特政府收購,這些公司于是整合成如今這樣一個國有化的國家石油公司。公司自此實行全球化,在外部市場,公司的行為在很多方面與跨國公司別無二致。
過去,國家石油公司在很多方面依靠跨國石油公司,包括提供資本、技術、知識,開拓市場。如今,多數情況下已非如此。高油價克服了資本問題,技術轉讓、技術培訓合同以及經營經驗解決了很多實際缺陷。國家石油公司的市場往往比跨國石油公司的市場更有發展潛力,因此,如今國家石油公司與跨國石油公司的協議不再像以往那樣反映一種不平行關系,而是一種伙伴關系,雙方通過認真談判爭取各自的利益。
石油工業正面臨多方面挑戰,勘探開發成本上升,產量需求不斷增加,環境立法日益嚴格,熟練工人不足,新的經營工作模式應運而生,在此過程中有的企業能夠勝出。服務公司近年發展迅速,它們與國家石油公司、跨國石油公司的合作正在逐步加強。石油工業的前景看好,但不是哪一方可以獨大,三方面的合作將是一個長期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