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機構(IEA)2007年底公布的石油市場月報預測,2008年全球原油日需求量將比2007年增加2.5%,達到8780萬桶。主要原因是非經合組織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的原油需求持續增長。另外,明年經合組織國家的原油需求也將大于預期。月報還預測,2007年全球平均原油日需求量為8570萬桶,比2006年增長1.1%。
面對如此嚴峻的能源形勢,各個國家紛紛尋找解決辦法,并展開了形式多樣的博弈。
俄羅斯:政治主導能源牽動世界神經
因為具有得天獨厚的石油資源,俄羅斯一直利用手中的這張王牌,牽動世界的神經。
從2007年初的俄白兩國能源爭端,到普京出訪印度出售4座輕水核反應堆和允許印持有薩哈林-3號項目的部分股份;從俄羅斯與希臘、保加利亞簽署建設連接黑海和地中海的陸路石油管道的三方協議,到與哈土烏三國商定改造和更新現有的自中亞通向俄羅斯的“中亞—中央”天然氣管道;從俄日薩哈林-2項目生變,到中俄薩哈林-1協議的落空,再到俄意共建輸氣管,俄羅斯的這盤大棋局似乎越來越清晰。
專家預測,隨著“后普京時代”的開啟,俄羅斯能源業已經開始了先行洗牌工作。2007年12月3日,俄羅斯政府對國有羅斯石油公司的高層進行了調整,3位副總裁先后辭職。俄羅斯政策技術中心副主任馬卡爾金認為,這種大規模的人事變動無疑預示著政府將繼續鞏固對石油領域的掌控。
由此可見,隨著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俄羅斯在維護國家能源安全、推動能源出口多元化過程中正在贏得先機,進而增強其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
美國:內修能源法外窺北極圈
美國能源部的數據顯示,目前美國每天消耗原油近2000萬桶,其中2/3依靠進口,每年在能源方面的支出超過5000億美元。為了緩解能源緊張的局面,2007年12月19日,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新能源法,使該法案正式成為美國的法律。
根據新法案,到2020年,美國汽車工業必須使汽車油耗比目前降低40%,使汽車達到平均每加侖燃油行駛35英里的水平。新法案還鼓勵大幅增加生物燃料乙醇的使用量,使其到2022年達到360億加侖。此外,新法案還要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制定了更為嚴格的能效標準。
除了降低國內能耗,美國政府更是對北極圈的資源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俄羅斯和加拿大相繼提出對北極大陸架的所有權后,美國海岸警衛隊一艘名為“希利”號的破冰船于8月17日啟程,前往北極進行海底地圖繪制工作,為美國政府在北極的主權訴求尋找依據。
日本:外交加內政
日本政府積極展開能源外交,利用政府經濟援助與產油國建立良好關系,然后由企業出面,在一些重大油氣開采項目上獲得股份。
2007年上半年,日本前任首相安倍晉三率團訪問了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科威特、卡塔爾以及埃及,提出“石油共同儲備構想”。6月18日,韓國和日本簽署合作協議,共享石油儲備。
為了擺脫高油價對國內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日本經濟財政大臣大田弘子2007年11月宣布了政府針對高油價的一攬子救助計劃,其中包括放寬小型企業還貸條件以及為低收入居民購買取暖油提供補貼等內容。
委內瑞拉:抬高油價堅決反美
委內瑞拉作為西半球最大的原油生產國,每天向美國輸送150萬桶石油,但自從委美兩國關系惡化以來,查韋斯便揚言不再向美國提供石油。對此,美國雖然很想對委實施打壓,但卻不知從何下手。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美國對委動武,原油價格因此將出現暴漲,美國將遭受巨大的經濟打擊,這正是查韋斯與美國斗爭的重要本錢。
比起委美兩國關系的刀光劍影,查韋斯對于他認為“友好的國家”則顯得十分親熱。加上目前國際油價飆升,這場“能源危機”更給了查韋斯實行“石油外交”戰略的舞臺。
歐盟:設定2020年減少能耗20%目標
在能源政策方面,歐盟的做法相對保守,其政策核心是強調節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繼《歐盟新能源政策》和《歐盟能源綠皮書》出臺后,歐盟不久前又制定了《能源效率行動計劃》,設定了到2020年前減少總能源消耗20%的宏偉目標。
《能源效率行動計劃》提出了覆蓋建筑、運輸和制造等行業75項具體措施,擬在未來6年,圍繞更新電力產品節能商標、限制汽車排放量、鼓勵能源效率投資、提高發電站能效和建立刺激節能的稅收制度等10大優先領域,力爭在2020年前實現節能20%的目標。
據估算,如果該目標得以實現,歐盟每年能減少石油進口3.9億噸,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7.8億噸,節約資金1000億歐元。歐盟能源委員皮耶巴爾格斯指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對歐盟至關重要,因為這可以抑制能源消耗,減少對外能源依賴。
印度:建立廣泛安全網
近年來,印度逐漸加快經濟發展步伐,但能源短缺一直是其心腹大患。為滿足經濟增長對能源不斷增長的需求,印度開始準備進行重大的改革,包括計劃對印度國有石油和天然氣企業采取購并等方式進行重組以及考慮向私營部門開放其石油領域經營權。
印度的新能源政策有五個主要目標:確保國內外能源供應的長期穩定;在整個南亞地區逐步建立廣泛的能源網;通過鼓勵印度石油公司擴大購買外國油田股份;努力實現原油進口渠道多樣化,印度確保能源安全;建立戰略石油儲備,以加強印度的能源安全。
中國:規劃三期油儲基地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的能源問題一直備受關注。
2007年3月,中國石油宣布在中國渤海灣發現了一個罕見的大油田——南堡油田。油田的發現更具有深遠的戰略價值。此后,中國石油還在新疆和四川再度發現大天然氣田,其中四川的龍崗氣田的儲量或為國內最大。
在對外能源合作方面,中國也有不俗的表現。中國3月份獲得緬甸油氣A-1、A-3區塊。5月,中國石油又與土庫曼斯坦簽訂天然氣井的鉆井服務合同,獲得世界最大氣田鉆探權。
中日間的能源合作也不容忽視。溫家寶2007年初訪問日本時,兩國的四家公司簽署合作協議,拓展在能源領域的進一步合作,聯手對抗亞洲溢價。
俄羅斯在對華能源合作問題上一直采取若即若離的態度。目前,俄羅斯正在推動兩條通往中國天然氣管道的建設,一條是從俄羅斯西西伯利亞油氣田開始經過阿爾泰共和國抵達中國新疆,另一條是從東西伯利亞油氣田開始一直向遠東延伸至太平洋口岸,東線天然氣管道將與已經開工的遠東輸油管平行。根據目前已經達成的協議,俄羅斯遠東輸油管線將修建中國支線通往大慶油田。上述管道建設計劃為中俄能源合作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2007年12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國家石油儲備中心正式成立,標志著我國石油儲備發展由此走向專業化、正規化。據悉,國家石油儲備中心正式成立后,將接管那些建成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將一舉管理數十億乃至數百億美元數量級的石油物資。
綜上所述,各國能源政策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減輕對國外能源的依賴,建立多元化的能源進口渠道。促進發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本國的優勢能源。鼓勵提高能源效率和能源節約。建立石油儲備制度,調節石油市場。統一區域性的能源政策,加強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