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樹林赴新疆企業調研,看望和慰問一線干部職工、離退休老同志、勞模代表和科研標兵,要求弘揚新星精神,落實資源戰略,確保安全生產
王樂泉、努爾·白克力等新疆黨政領導會見蘇樹林一行;張耀倉、王志剛參加調研及會見
新年伊始,西北大地銀裝素裹,中國石化西北油氣勘探開發戰場熱火朝天。1月3日至6日,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蘇樹林一行到西北石油局、西北油田分公司、勘探西北分公司、塔河分公司、銷售西北分公司調研,看望和慰問一線干部職工、離退休老同志、勞模代表和科研標兵,要求弘揚新星精神,落實資源戰略,確保安全生產,努力建設西北千萬噸級大油田。
調研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樂泉,自治區黨委副書記、代主席努爾·白克力等新疆黨政領導會見蘇樹林一行。張耀倉、王志剛參加調研及會見。
1月3日下午,蘇樹林一行察看了中國石化西部綜合基地施工現場和銷售西北分公司所屬加油站,看望了勘探西北分公司的科研人員,又來到西北石油局家屬院慰問困難職工王玉印和全國勞模段峙劍的遺屬。
隨后三天,蘇樹林一行長途奔波,先后察看了塔河油田采油一廠陽探集氣站、二號聯合站、采油二廠四隊、艾丁12區AD15井、雅克拉集氣站和塔河分公司中心控制室等生產管理現場,慰問奮戰在一線的廣大干部職工,并聽取了相關單位的工作匯報。
1月6日,在聽取了西北石油局、西北油田分公司和勘探西北分公司的工作匯報后,蘇樹林作重要講話。他說,通過調研,看到西北地區的干部職工表現出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工作作風,使我們對中國石化在西部地區事業的發展充滿信心。特別是通過對西部地區勘探開發工作的深入調查研究,使我們對西部地區油氣發展的前景感到鼓舞和振奮,更加堅定了我們加快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蘇樹林充分肯定西北石油局、西北油田分公司和勘探西北分公司為中國石化上游業務發展、為我國石油工業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他指出,西北石油局成立50多年來,參與發現了勝利、遼河、大港等一大批油氣田,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2000年新星石油整體進入中國石化,不僅增強了中國石化地質理論研究力量和油氣勘探力量,也進一步擴大了勘探陣地和勘探發現。其中,西北石油局認真落實集團公司的資源戰略,不斷加大勘探開發力度,實現了油氣資源的快速增長,為中國石化西部快速增儲上產、提高整體效益作出了重要貢獻。
蘇樹林強調,今天的業績是在原新星公司和以勝利、中原為代表的東部老油田相互融合的基礎上取得的。我們不能忘記新星的精神、新星的傳統、新星的作風和新星的文化。“科學嚴謹,務實創新;作風民主,敢于直言;勇于吃苦,低調淡定”,是新星人突出的特點,也應該成為我們繼續傳承和弘揚的優秀品格。科學嚴謹,就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科學、尊重實踐,把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大膽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注重前期研究分析,深入科學論證,嚴格執行程序,嚴謹優化投資,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務實創新,就是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埋頭實干,工作扎實,作風樸實;堅持解放思想,大膽實踐,勇于突破,敢為人先,創新不止。作風民主,就是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同時,在決策上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依靠團隊整體力量實現集體決策、科學決策。敢于直言,就是有自己的觀點,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更為可貴的是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勇于吃苦,就是始終堅持艱苦奮斗、樂于奉獻、不怕困難,善于攻堅啃硬,敢于迎接挑戰。低調淡定,就是要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耐得住寂寞,不貪圖虛名,不好大喜功,淡泊名利,勝不驕、敗不餒,不急不躁,潛心鉆研。
對于下一步工作,蘇樹林提出四個方面的要求:
在勘探上,既要有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更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勘探工作急躁不得,必須尊重規律、遵循程序,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推進。搞好勘探工作,一要靠地質研究,二要靠技術裝備,三要靠科學管理。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要在推進科學管理上下工夫,進一步研究完善勘探管理體制,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調動各方面積極性。
在開發上,塔河油田的開發過程是一個永恒的勘探過程,要始終把尋找溶洞作為第一目標,持續不斷地落實儲量和擴大儲量。在此基礎上,要創新思維方式、創新技術手段、創新開發模式,努力提高開發井成功率和油田采收率,并針對西北油氣藏開發的相關難題大力組織技術攻關。
在安全上,要突出抓好兩方面工作:一是防井噴,二是防中毒。特別是針對高含硫化氫油井,要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切實做好應急預案,嚴格落實相關安全制度,確保職工生命安全。
在班子建設和隊伍建設上,要繼續組織好十七大精神的學習,用十七大精神指導工作和實踐。要繼續加強“四好”班子建設,組織開展好“深入群眾促和諧、凝心聚力促發展”和“抓源頭、促清廉”主題活動,繼續開展好企業文化建設。西北石油局、西北油田分公司、勘探西北分公司,既要出油氣、出效益,又要出經驗、出成果,更要出人才、出干部。同時要持續改善職工的工作、生活條件,特別是要尊重老同志、學習老同志、關心老同志,照顧好老同志的生活,發揮好老同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