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目前的燃料應用趨勢,我們將在耗盡化石能源之前先耗盡‘大氣’。人類活動所引起的氣候變化將抵消我們在防治疾病、減少貧困、防止戰爭和保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所做的一切努力。”2007年12月6日舉行的“2007中國合成燃料產業峰會”上,國家能源領導小組副主任徐錠明的一席話發人深省。
進入2008年,面對國際油價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及節能減排壓力的不斷加大,能源問題再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發展以生物燃料、煤基燃料為代表的合成燃料被世界各國提上能源發展的重要議程,中國也不例外。
在替代能源中,合成燃料有著極大的發展空間。煤基燃料因我國豐富的煤炭資源以及技術的進步得到很大發展;生物燃料行業也已在我國能源政策中爭得了話語權。但同時,煤基燃料和生物燃料作為合成燃料的重要組成,由于原料供給、水資源消耗等問題一直飽受爭議。
生物燃料:不爭地的“非糧路線”
因具有清潔環保及可再生等優勢,以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為代表的生物燃料被人們寄予厚望。8年前,為解決過剩的陳化糧上馬的燃料乙醇項目,如今已成為我國替代能源的最成熟模式。
然而,因原料供給等問題,發展生物燃料爭議不斷。反對者認為,生物燃料非但不能解決環境問題,反而將破壞熱帶雨林、抽干地下水和使糧食價格上漲。支持者認為,我國目前仍處于發展生物燃料的初期階段,應給這種技術提供更多的時間和投資。
國家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李俊峰表示,與巴西等國不同,原料供應的不確定性是我國目前生物燃料面臨的最根本問題。未來我國生物燃料乙醇產業將“堅持以非糧為主”,維護糧食安全,避免糧價大幅波動,也避免燃料乙醇生產和供應受糧食類原料的制約。
為此,以木質纖維素為原料生產生物乙醇應成為技術開發的焦點。
木質纖維素來源于農業、工業、林業和城市的廢棄物,既可以降低成本也具有更廣泛的原料來源。此外,用木薯、甘薯等非糧作物提煉乙醇是眾多技術中比較成熟的一種,可成為我國發展燃料乙醇的優選;開發動植物廢棄物、麻風樹等則成為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
煤基燃料:發展多聯產,投資須謹慎
我國煤炭資源豐富,但其中也不乏劣質煤。由于劣質煤不能直接燃燒,會造成環境污染,因此采用煤的潔凈利用技術,將其制成二次能源甲醇、二甲醚等煤基替代燃料,可大幅度提高煤炭附加值。
近年來,我國陸續上馬了一批煤基替代能源項目,在煤制甲醇、烯烴、煤制油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進展。盡管煤基燃料擁有諸多優勢,但開發成本、轉化技術以及投資風險性等問題仍為其推廣應用增加了不少阻力。
煤基替代能源的迅速發展推動了新的投資熱潮,如何使其平穩有序發展,成為擺在監管部門和投資者面前的一個課題。為防范大規模的投資風險,國家始終抱謹慎態度。2006年7月17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文件稱,煤制油和烯烴尚處工業化試驗和示范階段,應在取得成功后再推廣;在國家煤炭液化發展規劃編制完成前,各級投資主管部門應暫停煤炭液化項目核準。
兗礦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鳴林介紹,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煤炭的最佳利用形式是發展多聯產,其龍頭工藝是煤炭氣化,根據市場需求和綜合效益最大化原則,可同時生產化工產品、液體燃料和電力,具有產品結構靈活、生產成本低等特點。在多聯產中,煤炭中的污染物可被最大限度地處理或資源化利用,從而實現包括溫室氣體在內的污染物的近零排放。
相關鏈接
合成燃料是化學能,是把數種含能體能源通過化學變化合成的新燃料。制造合成燃料的技術出現于德國,其最先從煤里提煉燃料。
合成燃料有許多種,有的是把煤、油頁巖或瀝青砂轉變為合成石油或汽油。而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則可從特別栽培的作物和垃圾中提煉出來。我國目前的合成燃料主要煤液化、甲醇、二甲醚、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5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