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期待的2008年剛剛過了兩天,1月3日,遼寧省政府關于《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發展規劃》(下稱《規劃》)剛一發布,旋即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大熱點。業界認為,新年伊始,政府發布這樣的《規劃》,并要求各部門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組織實施,無疑表明政府加速推進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決心。
“十一五”期間大連國際航運中心初步建成
記者看到,這份僅僅一萬字的《大連國際航運中心發展規劃》成為未來大連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藍本”。規劃明確提出了大連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應堅持的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五大保障措施。提出“十一五”期間初步建成大連國際航運中心。航運中心的國際化、市場化程度顯著提高,以商貿物流、金融保險及信息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支撐系統和集疏運體系基本完善,東北亞地區重要的集裝箱干線港和大宗散貨集散中心基本形成。2010年,遼寧沿海港口群吞吐能力超過5 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1400萬標準箱;其中大連港吞吐能力達到2.5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1100萬標準箱。到2020年,建成大連國際航運中心。航運中心的經濟管理體制與運作方式與國際全面接軌,集散功能、產業承接轉移功能和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全面完善,成為東北亞重要的商貿中心、物流中心、結算中心和航運服務中心。遼寧沿海港口群吞吐能力達到10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3500萬標準箱;其中大連港吞吐能力達到5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 2000萬標準箱。為達到上述建設目標,《規劃》提出以大連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為目標,整合大連、營口、丹東、錦州和葫蘆島等港口資源,優化功能分區,加快各港碼頭航道建設,提高綜合通過能力。圍繞大連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在政府引導、企業自主的原則下,整合遼寧港口資源,優化港口功能分區,不斷擴大中心突出、兩翼并舉、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港口集群優勢。
大連港和長興島組合港區以集裝箱干線運輸為重點,全面發展石油、礦石、散糧、商品汽車等大宗貨物中轉運輸。營口港以發展內貿集裝箱、鋼材、鐵礦石運輸為重點,全面發展原油、糧食、雜貨運輸。丹東港以散雜貨運輸為主、發展內貿集裝箱運輸,承接大宗散貨運輸。錦州港以石油、煤炭、糧食運輸為主,發展散雜貨和內貿集裝箱運輸。葫蘆島港以發展石油化工、散雜貨運輸為主,兼顧電廠、油田專業化運輸。
按照深水深用、淺水淺用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加快沿海宜港岸線資源開發,加快沿海各港口(區)集裝箱、進口原油、進口鐵礦石、散糧泊位和散雜貨泊位建設,增加泊位數量,完善大中小泊位結構,形成以20萬噸級以上大型接卸碼頭為主,10萬至15萬噸級碼頭為輔的外貿進口鐵礦石、原油運輸系統,形成現代化的散糧儲運系統和高效率的散雜貨運輸系統;到2010年以后,港口適應度(通過能力/吞吐量)達到1∶1左右,其中集裝箱、礦石、原油等大型專業化碼頭的適應度達到1.2∶1左右。
大連港及長興島組合港區是大連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載體。《規劃》提出以集裝箱、石油及制品、糧食、礦石、商品汽車、滾裝運輸為重點,加快大窯灣、大連灣和長興島大型專業化泊位建設,提高港口綜合通過能力,把大連港打造成東北亞地區重要的國際樞紐港。
《規劃》提出加快建設大窯灣保稅港區集裝箱泊位,提高集裝箱船的靠泊等級和集裝箱吞吐能力,強化集裝箱干線港的功能。加快建設石油、糧食、礦石等大宗散貨轉運配送中心。增建、擴建大型油品碼頭及倉儲設施,盡快形成國際油品及液體化工品的分撥中心;擴建北良港,加快糧食碼頭的合理分工和優化重組,形成年處理能力3000萬噸散糧國際轉運、加工中心;完善25萬噸級礦石泊位配套中轉設施建設,形成年處理能力2000萬噸散礦分撥中心;提高以大連灣港區為重點的鋼鐵、化肥、成套設備等散雜貨處理能力。
建設大窯灣汽車專用碼頭及配套設施,形成東北亞地區進出口汽車集散中心;整合客滾碼頭資源,形成以大窯灣汽車專運碼頭和大連老港國內客運中心為重點的客滾旅游中心。長興島將建設成為新的能源和大型散雜貨中轉港、內貿集裝箱支線中轉港,遠期將建成大型綜合性深水港口。以集裝箱班輪為重點積極拓展遠洋航線,增加近洋航班密度,增強跨區、跨洋運輸能力,擴大遠洋運輸輻射半徑和覆蓋區域,逐漸形成遠近結合、覆蓋全球的國際航運網絡。
綜合運輸與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齊頭并進
綜合運輸與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在大連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中舉足輕重。《規劃》提出以發展綜合運輸為導向,加快東北腹地和沿海地區鐵路、公路、管道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打造連接海內外,溝通沿海地區,輻射廣大腹地,一體化、國際化、現代化的綜合運輸體系,促進沿海與腹地的良性互動。
為此,要強化腹地運輸通道,著力打造溝通沿海與東北腹地的東北中部通道、東北東部通道和東北西部通道3條綜合運輸通道。重點建設哈大鐵路客運專線、東北東部鐵路通道,新建錦州至內蒙古東部地區鐵路,莊河港至岫巖鐵路;新建沈陽至梅河、沈陽至彰武、丹東至通化、錦州至赤峰高速公路;建設大連液化天然氣接受站和后方管道工程。
新建5條連接大連大窯灣、大連灣、長興島,營口鲅魚圈、仙人島港(區)和沈大公路的疏港高速公路;新建或擴建連接上述港區和哈大鐵路的疏港鐵路,實施丹東港大東港區和錦州港疏港鐵路擴能改造;建設1443公里濱海公路,沈大、丹大等高速公路連接線,長興島環島路、錦州渤海大道等連接沿海地區港口、城市、臨港產業園區之間的道路交通體系。加快大連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建設,新建南關嶺火車客運站,形成連接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公路等多種運輸方式、現代化的客運樞紐。
《規劃》還提出把航運中心的口岸功能延伸到東北內陸,增加和完善內陸干港,為東北腹地的進出口創造便捷的通關環境,力爭將大連港建成亞歐大陸橋的一個重要節點。
航運服務體系建設得到重點強調
《規劃》提出要整合口岸資源,繼續抓好大通關建設,全力推進口岸與腹地的聯運,努力開展跨區域口岸通關合作,聯手打造“區域無障礙”通關環境。
依托海、空港口岸區位優勢和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優勢,努力構筑物流政策、物流設施、物流信息平臺,著力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配套能力,優化行業發展環境。培育一批大型品牌物流企業,形成體系健全、結構合理、貨暢其流、高效便捷和特色明顯的現代物流網絡,實現與東北地區以及國內外物流基地的跨區域聯結,將大連建設成為東北亞地區重要的物流樞紐。重點發展專業物流、第三方物流、企業物流、物流信息網,培育和引進一批物流網絡完善、帶動能力強的國內外知名航運公司和專業化第三方物流企業,形成集國際采購、國際配送、國際轉口于一體的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
區域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是大連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重中之重。《規劃》提出拓展航運中心金融服務功能,建立以期貨業為龍頭,涉外金融及保險為兩翼,金融各業全面協調發展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
推進大連保險創新發展試點城市建設,創新服務種類,拓展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水平。促進銀行、證券、信托及金融中介等各業的協調發展,形成完善的金融和保險組織服務體系。重點打造星海灣金融商務區,加快推進期貨廣場、金融大廈、保險大廈等主體工程及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制定完善相關優惠政策,分階段引進各類中外金融機構和跨國公司管理總部,集聚金融、商務專業人才,形成大規模資金的管理和調度能力,建成立足遼寧、面向東北三省、服務華北腹地及東北亞地區的現代金融中心。
打造保稅港區核心功能區
保稅港區是我國現階段對外開放程度最高、政策最優惠、功能最齊全的特殊經濟區。《規劃》提出利用國家批準建立大連大窯灣保稅港區的有利條件,充分發揮保稅港區的政策和功能優勢,創新保稅港區體制機制,將大窯灣保稅港區打造成大連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功能區。在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借鑒國際自由貿易港的成功經驗和管理模式,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合理配置區域功能。
創新大窯灣保稅港區的運作方式、業務流程和監管模式,建立與保稅港區建設發展相適應的海事、邊檢管理體制,海關、檢驗檢疫部門聯合辦公機制,實現“信息共享,設施共用,并行管理”。拓展口岸功能和保稅功能相結合的物流業務。開展內外貿同港運作試點。建立虛擬大關區或通過統一的東北關區代碼,實現口岸與內地監管部門的職能、業務整合。通過實行風險管理,有效簡化手續,實現“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實現區港一體化。對不涉及到國家安全的貨物不予限制,取消一線備案制,區內貨物流通自由。最大限度地發揮大窯灣保稅港區的服務功能,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帶動東北地區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全面發展港口作業、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轉口貿易、出口加工、展示、離岸金融8個方面的業務。積極承接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國際產業轉移,重點引進一批國際知名的物流企業、航運企業、加工制造企業和跨國采購中心,大力發展軟件、生物制藥、電子信息、精密機床等高科技產業,加快油品、汽車、糧食、礦石、冷藏等物流基地建設。打造汽車零部件、鋼鐵、煤炭、木材、紙漿等商品集散地,逐步發展成離岸金融中心、國際中轉中心,實現港口、航運、物流和加工產業聯動發展,形成產業發展集聚效應。“十一五”期間,初步形成保稅港區基本功能構架,使大窯灣保稅港區成為我國最富吸引力的保稅港區之一;建設長興島保稅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區,把長興島打造成與保稅港區互動的出口加工型國際合作工業區;構建以大窯灣保稅港區為龍頭,以東北腹地保稅物流中心和內陸干港為節點的東北保稅物流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