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冉永平)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能源工業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構筑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為目標,在努力增加能源供給的同時,加快產業技術進步,堅持不懈推進節能降耗,大力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著力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為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2007 年,預計一次能源生產總量將達到23.7億噸標準煤,比2002年增長64.6%;原煤25.4億噸,增長75.2%;原油1.87億噸,增長 28.9%;電力裝機突破7億千瓦,實現翻番,新增裝機容量相當于新中國成立到2002年50多年的總和。煤炭和電力供應緊張狀況得到有效緩解,能源與經濟社會發展趨于協調。
在能源供給能力增強的同時,我國能源結構有所改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興未艾。預計到2007年底,天然氣產量680億立方米,比2002年翻一番;核電裝機908萬千瓦,翻兩番;風電裝機增長更快,達到450萬千瓦,翻三番。水電建設步伐加快,三峽電站已有19臺機組投產,發電能力達1340萬千瓦;龍灘、小灣、瀑布溝、溪洛渡等一批大型水電站開工建設。風力發電取得突破性進展,國電集團風電裝機超過百萬千瓦,我國第一座海上風力發電站中海油渤海風力發電站成功發電。一批生物質發電廠建成投產。光伏發電和煤層氣開發積極推進。
能源行業建設穩步推進,企業結構不斷優化。煤炭資源整合和企業兼并重組力度加大。2006年開工和投產大型現代化煤礦1億噸。骨干煤炭企業集團實力壯大,一些生產安全條件差的小煤礦被關閉,產業集中度提高。已累計關閉各類小煤礦9000多處,與2002年相比,2006年煤礦單井生產規模增加1倍。
電力行業“上大壓小”成效顯著。大容量高參數火電機組比重不斷提高,截至2006年底,3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比重達到 51.7%,比2002年提高10個百分點。西電東送能力不斷增強,2006年底達到3100萬千瓦。全國農網改造基本完成,中西部10省區農網改善工程開工建設,無電人口比上年減少12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