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凌晨,隨著一陣陣警笛聲,在港棗成品油管道打孔盜油的兩名犯罪嫌疑人在河北省滄縣落入法網。這是繼中國石油管道公司濟南輸油分公司配合警方成功告破港棗線“8·15”系列盜油案后,破獲的又一起盜油案。
全長670公里的天津大港至棗莊輸油管道是國家重要的成品油運輸通道,今年6月投產以來,卻成了“油耗子”瘋狂斂財的“黑色暗道”。短短兩個多月,港棗線相繼發生10起盜油案件,發現11個盜油孔,嚴峻的安全形勢引起中國石油和公安部的重視。
頻遭襲擾公安部掛牌督辦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油吃油”這句被篡改的俗語,在輸油管道附近生活的居民中流傳。“靠油吃油”儼然成為輸油管道附近一些人的生活方式。
“弄油賺錢啊!俺們這里好多人就是靠這個富起來的。俺村有一個專門弄油的,不僅開上了小轎車,還在縣城買了房。”12月6日下午,河北滄縣郊區的一家小服裝店老板一邊干活一邊對記者說。
“他們一般都是一個車隊,一水兒的桑塔納2000,有踩點的,有放哨的,還專門雇了一幫身強力壯的人對付警察和巡線員,也有單干的。盜油已經成了很多人賺錢的門路。”服裝店老板接著說。
港棗成品油管道途經的河北滄州、黃驊等地社會環境復雜,是打孔盜油的重災區。今年6月,港棗線正式投產后,成為“油耗子”的又一個重要目標。自 6月4日發生第一起盜油閥門滲漏事件后,短短兩個多月,港棗線相繼發生了10起盜油案件,涉案金額達50多萬元。這引起了中國石油及管道公司領導的高度重視。8月初,公安部先后兩次將港棗成品油管道滄縣段打孔盜油案件列為掛牌督辦的重大涉油案件,為此滄縣公安局成立了專案組展開偵查。
周密部署“油耗子”成“甕中之鱉”
8月15日凌晨,盜油分子再次在河北黃驊市官莊鄉小閻臺村附近盜油。濟南輸油分公司工作人員快速出擊,截獲一輛還未來得及裝滿油品的盜油車,這不僅為警方破案提供了線索,也意味著濟南輸油分公司新的工作方法顯出了成效,堅定了反打孔盜油的決心和信心。
8月16日,濟南輸油分公司召開管道保護暨反打孔盜油專題會,確定了變被動防范為打擊與防范雙管齊下的工作思路,形成“領導班子齊抓共管,發揮優勢,加大投入,加強巡護,主動出擊,打擊防范相結合”為主導思想的管道保衛工作方案。自此,濟南輸油分公司從上到下展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管道保衛“反擊戰”,警企結成港棗線管道保衛統一戰線,與不法分子展開無形的較量。
8月25日,河北滄州警方在黃驊市將“8·1”盜油案5個盜油分子一舉抓獲。
8月31日,濟南輸油分公司聯合警方再度出擊。“6·4”、“7·17”、“8·3”、“8·5”系列盜油案的5名嫌疑人在滄州市落網。
11月14日,張某、黃某兩名盜油不法分子在滄縣被抓獲。
“油耗子”連續落網,打擊了不法分子的囂張氣焰,港棗沿線治安狀況明顯好轉。
治標需治本管道呼喚安全運輸
新建管道投產之初便頻頻遭遇“黑手”,瘋狂的盜油使管道安全面臨嚴峻考驗。
據中國石油管道公司有關人員介紹,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驅使,鋌而走險,瘋狂作案。打孔盜油給國家和企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直接危及輸油氣管道的安全運行和正常生產,給人民生活和管道沿線環境帶來嚴重威脅。
值得關注的是,不法分子已發展到在管道建設期間就將盜油孔打好,待管線正式投產后,便伺機進行盜油,使新管線反盜油工作防不勝防。
有關專家呼吁“是該對管道運輸進行立法的時候了。”我國公共安全領域法學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莫紀宏認為:“輸油管道安全已經不僅僅是企業能夠獨自承擔的重任,保證管道安全,也應是地方政府義不容辭的義務。”
石油生產秩序的維護,不僅有賴于地方執法部門嚴厲打擊涉油犯罪,國家也應該盡快出臺有關石油、天然氣等方面的相關法規。而石油企業應加強管道技防建設,建立完善的管道保護長效機制。同時,加強宣傳,依靠人民群眾保護管道安全。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打擊違法犯罪,維護管道設施安全對于以保障管道建設和運營、保護生態環境、獲取可持續發展為中心工作的管道公司來說,依舊是長期而艱巨的重任。
記者手記
在我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快速發展之際,管道安全問題更加令人關注。
打孔盜油屢禁不止,究其根源,有深刻的社會原因,也有法律規定不健全的因素。要解決管道運輸安全問題,必須從立法上構建科學的管理機制,要將管道安全視為一種重要公共安全工程。
我們欣喜地看到,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的頒布實施,管道安全已提上國家重要議事日程,同時,我們也期待著《石油天然氣管道法》的早日出臺。只要整個社會都來重視侵害管道犯罪問題,確實做到齊抓共管,就能有效預防和遏制侵害管道的犯罪行為,使我國管道發展走上依法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