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高粱,這種生長期短、生物產量高、抗干旱鹽堿的高能作物能否成為中國生物質能源的主力軍?如何用植物分子育種技術對現有的甜高粱品種進行選種?12月10日,正式啟動的中科院植物所能源植物研發中心暨IOB—TLL甜高粱聯合研發實驗室將完成這些任務。
當天,中科院植物研究所(IOB)和新加坡淡馬錫生命科學實驗室(TLL)就聯合建立IOB—TLL甜高粱聯合研發實驗室簽署了合作協議。
中科院植物所從上世紀70年代起即開展了甜高粱資源評價和育種的系統研究工作,至今已引進國內外優良甜高粱種質300多份,承擔多項中科院擇優支持項目,完成了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12項國際合作研究項目。植物所曾多次組織不同學科背景的科學家研討能源植物發展戰略和工作重點,深入開展以甜高粱為重點材料進行的資源評價、品種設計、富能機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科院植物所副所長、能源植物研發中心主任種康介紹說,中心以技術研發為主,以系統分子設計為理念,以集成創新為核心,采用功能基因組學、代謝組學、分子標記和基因工程等技術,從光合作用、生理生化、細胞分子、生態環境等分支學科對重要能源植物開展整合研究,以期為生物質能源的原料供應提供新基因、新品種等物質基礎,同時為能源植物改良提供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理論。中心的任務是以甜高粱、薯蕷等高生物量能源植物為材料,發展高產、抗逆的植物分子育種技術及其相關理論,開發適應邊際土地栽培的高蓄能植物新品種。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能源植物種質資源的篩選與評價;能源植物的能量富集機制與調控,重要能源植物的分子設計原理與應用等。
在隨后舉行的能源植物研發戰略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蔡南海和中科院院士匡廷云分別以《生物燃料植物——機遇與挑戰》和《我國生物質能源發展戰略研討》為題作了特邀學術報告。 (易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