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組織能源俱樂部有望建立
——第四次中俄哈油氣論壇在京閉幕
歐亞經濟論壇秘書長 上海合作組織首任秘書長 張德廣(左)
哈薩克斯坦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伊戈拉姆—阿德爾別科夫 (左)
俄羅斯聯邦工業與能源部 國家能源政策局局長 弗拉基米爾—薩恩科
2007年12月5日至7日,第四次中俄哈油氣論壇在中國北京順利閉幕。該論壇由Confidence能源公司組織,來自中俄哈三國的有關政府部門和管理機構、重要的上下游一體化油氣公司、獨立油氣生產公司、煉油企業、運輸企業、貿易公司、投資公司代表以及行業技術專家們聚集一堂,分別就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中國三國油氣市場的當前形勢和未來前景;中俄哈三國在油氣勘探、生產和精煉加工方面的合作;能源領域中的金融;天然氣計劃與戰略;運輸路線;投資氣候以及貿易等多方面進行了廣泛而深刻地探討與交流。
能源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可持續發展的阻礙,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單獨解決能源問題,因此油氣生產國與消費國必須在市場機制下就油氣生產至運輸中的各個環節達成一致,必須拋開一些政治或經濟因素談能源合作,所定協議要符合雙方或多邊的共同利益。中俄哈油氣論壇的舉辦為三國的能源合作架設了一個交流的橋梁。
歐亞經濟論壇秘書長、上海合作組織首任秘書長張德廣出席了此次論壇。他在致辭中說,作為國際上舉辦非常成功的論壇,中俄哈油氣論壇將主要關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中國之間不斷發展的有效的能源貿易聯系,對三國的能源情況、市場的總體前景進行專門分析;創造條件以促進市場相接、擴展三國間以及中亞其他國家和亞洲太平洋地區在能源方面的合作與相互關系。
作為油氣出口大國,俄羅斯的全球影響力與豐富的油氣資源是分不開的,在此次論壇上,俄羅斯聯邦工業與能源部,國家能源政策局局長弗拉基米爾·薩恩科表示,中俄哈三國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具有深遠的意義和互補性,俄方很關注三國當前的能源形勢以及未來的合作前景。
中國是世界油氣消費大國之一,自建國以來,中國的油氣生產量持續增長。但由于近年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汽車工業時代迫臨,中國的油氣消費呈高速增長,供需矛盾十分突出。2006年中國天然氣產量達585.5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9.2%,在這一年中國原油加工量達到2.72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了43%。今年我國天然氣產量繼續增長,需求缺口同時也在拉大,預計2010年我國天然氣需求1000—1200億立方米,2020年將至2000—2400億立方米,而11月份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49%,距國際警戒線50%僅一步之遙。
“經濟安全受制于能源安全,而能源安全又受制于油氣資源的安全”,中國的國家能源安全問題已經迫在眉睫。在此次論壇上,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原副總經濟師張衛平認為,多元化石油安全已成為中國的戰略選擇,未來必須開源節流,同時進行能源的有效替代;應實現生產結構、消費結構、能源資源來源、儲備、能源資源利用等方面多元化發展;加強能源利用法律及政策上的保障。
對俄哈兩國來說,中國是一個潛在的大市場,這個“油氣蛋糕”非常大;對中國來說,這兩個油氣供應地臨近,且供應量豐富。據與會專家預測,未來5至10年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將是中國能源市場的重要伙伴,未來15年有可能成為中國最大的能源供應者。中俄哈三國建立區域性的能源合作前景廣闊。
中俄之間的能源合作被外界廣泛關注,但橫梗在中俄天然氣合作面前的是價格和時間問題。
根據俄方天然氣定價原則,即針對同樣質量的天然氣,無論銷售給任何國家,俄氣必須保障自己得到同等的收益。據了解,由于該定價原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近一個時期以來在天然氣價格上和許多鄰國的關系一直很僵,該公司與多個國家的石油公司所進行的談判也一直步履維艱。據俄羅斯聯邦工業與能源部政策局局長弗拉基米爾•薩恩科發言時表示,俄羅斯天然氣最快也只能在2010年后供應。目前,俄氣公司仍在繼續就天然氣定價機制問題和中國公司積極談判。
在此次論壇上,中俄哈三方還就成立上海合作組織能源俱樂部達成初步共識。中方提出上海合作組織能源俱樂部應符合上海合作組織精神,突出區域性間的合作,必須體現開放性合作思維,要有積極穩妥的建設步驟,應認識到上海合作組織能源俱樂部是雙邊或多邊關系,是一種互補關系而不是排斥關系,應平衡各方利益,達到合作共贏。
據介紹,目前該能源俱樂部尚未到實施層面,成立時機尚未成熟。(《石油與裝備》雜志 記者 王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