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油氣礦2007年圍繞油氣增儲上產兩大攻堅戰,目前原油產量已超出年計劃,天然氣產量同比增長兩成多,肩負起了西南油氣田公司的儲量接替和產量接替重任。
打破壁壘:
創新“大科研”
2007年,曾榮膺集團公司“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稱號的川中研究所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58項,為歷年之最。該所提出“大科研”理念,打破科室、班組界限,集中優勢兵力進行聯合攻關,確保優質高效完成科研生產任務。
立足天然氣跨越式發展,川中研究所主攻須家河組勘探及產能建設,加強重點探區飛仙關及上二疊統氣藏的勘探,積極尋找后備資源及勘探接替新領域。該所承擔的西南油氣田分公司科研項目“川中地區上三疊統儲層評價及控制因素研究”已見成效,提出了有利儲層分布區帶和勘探目標,指導了2007、2008 年度勘探部署,在廣安、合川、潼南等區塊的勘探開發以及營山構造的舊井試修中均取得了較好的勘探成效。
立足原油穩步增長,研究所主攻老區老層和新區新層。以公山廟油田立體勘探開發為重點,通過對川中東部地區涼高山、沙一和大安寨進行油藏描述、深化解剖及重新評價,力爭在產能建設、區塊接替方面取得新進展。目前部分項目已取得初步成果,如“鮮渡河—羅渡區塊沙溪廟、涼高山組儲層及含油氣性評價研究”,結合已有鉆試采成果評價儲層含油氣性,提出相對有利的勘探目標及舊井試修有利井位,為礦區原油勘探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技術攻關:
突出“特”和“新”
2007年,川中研究所以低滲透儲層增產改造提高單井產能為重點攻關目標,針對特低孔滲、高度非均質特點,加強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及推廣應用力度,以形成具有川中特色的開發配套技術系列。
井下節流技術應用試驗,為優化、簡化氣田內部集輸工藝流程提供保障。在廣安區塊推廣應用該技術實現了單井無人值守,節省了地面工程投資;引進應用電子脫掛器,既提高了試井車的利用率,又避免了試井鋼絲長時間負載造成斷裂、儀器落井等事故的發生。
低滲儲層改造技術應用試驗,形成適合川中油氣藏特點的壓裂酸化化學排液技術。通過對大安寨、等區塊油氣井酸化壓裂中的殘液返排分析,弄清了影響三套儲層油氣井酸化壓裂返排效果的主要因素;優選并確定了用于酸化助排和加砂壓裂助排的助排劑,經16口井試驗效果良好。
低壓井修井配套工藝應用試驗,優選壓井、修井液,優化修井工藝,為磨溪雷一1氣藏繼續穩產提供技術保證。目前已優選出適合氣藏的暫堵低濾失、低傷害修井液,提出了下步完井防腐管柱方案,形成了修井配套工藝技術,并在磨70井試驗成功。
完善低壓油井大壓差酸化配套工藝,提高舊井試修增產效果。研究所成功研發了大壓差酸化配套工藝技術,在舊井增產改造、新井試油、加砂壓裂試驗中均取得良好效果。今年在全面推廣應用中繼續改進井下工具結構,優化工具配置,進一步完善不同工藝要求的加砂壓裂施工方法。
井位論證:
注重“精”而“準”
原油探井井位論證。對三個重點區塊所有地震常規與特殊剖面進行拉網式搜查,結合巖性巖相、構造條件及早期鉆探成果,擬定了一批建議井位目標。
開發井井位論證。以儲層相對發育、含氣條件較好以及控制合理的井網密度為原則,在磨溪嘉二氣藏優選論證了12個鉆探井位目標,礦區采納6個。為確保公山廟油田持續穩產,今年優選部署了10口開發井,目前已完鉆7口,獲工業井5口。積極尋找油氣產能建設接替區塊目標,先后在充西區塊論證部署了3口井,均獲高產油氣流。
舊井試修目標論證。先后在營山、合川、潼南區塊優選出一批舊井試修建議目標,其中于今年上半年實施的營23、潼南3、公45井均獲高產油氣流。營23井獲氣表明營山須家河氣藏具有較好的成藏條件和勘探潛力,潼南3井獲氣大大擴展了潼南須二氣藏的含氣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