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戰略應重視“節流”意義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7-10-26 中國經濟時報 關注度:0]
摘要: 10月22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應對挑戰——構建可持續能源體系》研究報告,提出了2050年中國能源發展的戰略目標。 概括起來,該戰略目標的主旨是,控制化石能源消耗增長,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開發,以確保由化石能源為主向可持續能源為主過渡的目...
10月22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應對挑戰——構建可持續能源體系》研究報告,提出了2050年中國能源發展的戰略目標。
概括起來,該戰略目標的主旨是,控制化石能源消耗增長,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開發,以確保由化石能源為主向可持續能源為主過渡的目標平穩實現。
雖然報告也談及降低單位GDP能耗、推廣節能技術,以及通過“節流”保障石油天然氣供應等“消耗約束型”目標,但整體表達上看,則更強調以“開源”為特征的能源替代戰略的重要性。
毫無疑問,面對全球變暖與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任何能源替代設想與模式都是正確的,也是必需的。從經濟安全乃至國家安全角度考慮,盡快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也是必由之路。
中國地質科學院曾發表報告稱,除了煤炭之外,20年內,中國石油、天然氣資源累計需求總量至少是目前儲量的二至五倍。報告說,中國的主要油田都已接近生產結束期。到2020年,中國需要進口5億噸原油和1000億立方米天然氣,分別占其國內消費量的70%和50%。傳統能源危機若隱若現,能源替代戰略越發迫切。
但是,替代戰略的正確,不應當掩蓋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性。
如果世界各國人均能源消耗均達到美國標準,究竟需要幾個地球才可維持人類生存?問題的答案不盡相同,也不盡準確。但問題本身昭示的發展理念卻沒有疑問:無限的發展欲望和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得以控制。
正因為如此,美國已透過2003年出臺的《能源部能源戰略計劃》,把提高能源利用率上升到能源安全戰略的高度。
發展是所有國家的權利,但在惟一的地球上,我們不能奢望所有國家都走美國“先消耗,再控制”之路。
況且,對中國而言,節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著非常廣闊的空間:
目前中國能源利用效率為33%,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0個百分點。煤炭資源綜合回收率為30%左右,其中大中型煤礦為40%-50%,小型煤礦只有10%-15%;中國火電供電煤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22.5%,大中型鋼鐵企業噸鋼可比能耗高21%,水泥綜合能耗高45%,乙烯綜合能耗高31%。機動車百公里油耗比歐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國高10%;中國每噸標準煤的產出效率約為785美元,相當于美國的28.6%,歐盟的16.8%,日本的 10.3%。
盡管各方面專家相對一致地認為,在中國,技術節能對節能的貢獻率僅在三成左右,遠低于結構調整節能的貢獻率。但對照上面的數據,技術節能仍然可以給我們更大的想象空間。
再說,從區域經濟角度或者全球經濟角度考慮,結構調整節能伴隨的高能耗產業的轉移,并不能從整體上改善人類能源利用效率。如果那樣,至少我們對氣候的責任會因為二氧化碳的“二次泄漏”乃至“三次泄漏”而名存實亡。
還有,可再生能源究竟是不是拯救人類的法寶,在很多具體領域還存爭議。比如:
太陽能、地熱能大規模市場化應用仍有技術障礙;生物質能的獲得成本和能源增益究竟有多大尚無定論,而且還面臨“與人爭糧”的挑戰;風能、海洋能利用受地理條件制約明顯;核能發展則要背著軍事安全的包袱。
至于水能,因其對地質結構和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等負面影響,甚至算不算可再生能源都存在不同意見。另據最新研究發現,水電站對二氧化碳排放的貢獻要兩倍于燃煤電廠。
總之,在制定和落實能源發展戰略時,應當是開源與節流并重。結合前述報告,在落實能源戰略時,不妨更加突出“節流”的地位。